南阳蒙古族民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阳蒙古族民俗南阳蒙古族民俗    一、 来源与分布    在南阳境内的蒙古族中,以王、李二姓为最多。他们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宗脉:一支是自称为元代皇室后裔,在元朝覆灭以后,流落到这里的王姓,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几县境内;另一支是元代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的李姓。这两支元代贵族的后裔,于明代初叶,因故滞留于内地,在群众的掩护下,更名易姓,与汉族通婚后繁衍生息,发展至今。此外,尚有一部分国家职工,因工作调动或由于婚姻关系,从外地迁入境内。    据镇平的王姓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铁木花儿,在晁陂单传四世,至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辂、轲、轼,第四子夭殇。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这一支王姓的始祖无真实名字,号“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贵,四世祖名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均没有名字(名字是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有明显的隐讳之意。只有二世祖的墓碑文字较多:   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今安徽应涂县)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逐移祚。公睹乞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此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清咸丰六年重刻,文词虽有隐讳,但大意却明确记录着他们是元代的后裔。在王姓家庭中,广为流传的祖先牌位对联是“宗祖蒙古,元迁燕京,明卜镇邑;初由二老,业创晁陂,统垂赵营”,末尾的地名可随着各自所居住的村名,自由变更。横额是“我祖是皇”,对宗族的来历刻骨铭心,世代不忘。    1942年,十九世孙王元继在续修家谱时,为追本溯源,考查宗族历史,曾进行过许多调查,还下决心开掘始祖坟墓,打算从中寻求文字根据,但没结果。谱中记载:   族谱乃一姓之大典……急遽从事,恐遗后悔,故壬午之春,约同族众,于始祖墓所,开一隧道,寻觅墓志,以证实事,乃连掘数隧,均属堆土成坟,地层不变,俨然疑冢,于此益征先人真亡国之族,而惧祸心深也。    再者族谱前面列有自九世起,后续宗派四十字:“元运兆昌,邦基安康,铭勋建功,道普德常,崇儒作士,化庆朝堂,登策文武,炳辉典章,海中永清,天廷之光。”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对元室宗祖的赞扬与追思,更兼有对下世子孙的慰勉和期望。近年来,两支王姓家庭中竞相洗印谓之成吉思汗的一幅半身画像照片,对其倍加珍爱,显示出怀念先祖的至诚。    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淅川(原属邓县)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1985年8月,在淅川九重王氏祖茔出土了明万历六年(1578年)《明唐府典仪正王诏墓志铭》一方。铭为正方形,边长60厘米,楷书铭文1202字,有扣合严密的上盖,篆书“明将仕郎王公墓”七字。文中详细记述了王诏的生平事迹,上溯先祖成及曾祖、祖父史料,记录其子孙的名字,为王氏宗族六代的信史。王诏墓志的文字记录,叙事之详前所未有,当为蒙古族源流支脉的最宝贵资料。    社旗的李姓中也有一支蒙古族后裔。李姓本居唐河县李店乡(现归社旗姚冲)。蒙古族人李允中墓碑有:“溯我李氏,系明洪武初年,始祖文秀由洛阳西陡沟徙唐之北半陂村的记载。”李家早年与洛阳孟津麻屯乡军帐村李学仁有联系,据该处族谱记载,始祖讳孔温窟哇,札刺尔氏,蒙古部人,佐元太祖殉难。谥忠宣并追封鲁国王,世居斡难河之东,长子木华黎,次子袋孙,三子无传,二世祖木华黎,谥忠武,赐东平县,赐鲁国王,享年五十四岁,赐庙祀于东平,敕题其碑“元勋世之碑”。子孛鲁及四、五世均袭王爵,六世祖迁移松江为万户,八世祖可用。洪武初因款附意缓,谪戌洛阳易李姓,子二:英、茂。九世祖英讳文秀,札刺尔氏易姓李。洪武年间,时以流寇猖獗,岁次歉收,克勤克俭,肩负两担,迁徙外乡。李文秀南迁来到唐河(今属社旗县)境内落籍,乃为这一带李姓的始祖。   二、 风俗习惯    南阳的蒙古族,因先祖是更名易姓隐避下来的缘故,对于故有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以及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等,一贯被视为禁忌,隐讳很深,致使断绝了流传。但因该支蒙古族在元代均为仕宦名门,其子弟多有文韬武略者。明代时其社会政治地位跌落以后,为隐蔽民族成分,数代人忌习文事。九重王诏墓铭中“曾祖铎,祖纪,咸有潜德”,到了嘉靖年间,他的父亲王希周就曾出任四川垫江主簿,王诏本人虽不曾出任,但也出钱捐了个唐王府“典仪正”的头衔。他的三个儿子有两个为邓州儒学的庠生。到了清代,入学的、出仕的代不乏人。在风俗习惯方面,镇平晁陂等地,惟一保留下来的是本姓不能通婚。他们长期坚持同姓同族是一家,通婚即为乱伦的传统。社旗李店乡李姓蒙古族更有特殊的礼俗:(1) 亡人家属于当天晚上,列队为其向北方送行,称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