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培肥的途径五.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田培肥的途径五

第六章 农田培肥 Chapter 6  Soil Nutrient Management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of Field Fertility) 讲解内容 第一节  地力 一、地力的概念 二、地力的类型与评价 三、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四、农田培肥的途径 五、农田培肥的原则 第二节 农田建设 一、基本概念 二、高产稳产农田的基本要求 三、农田水利建设与土地规划 四、改造低产田,建设高产田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耕作制度研究的主体内容,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种植制度主要阐明的是用地问题,养地制度主要阐明如何养地。只有养地得法、用地有效的耕作制度,才会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养地制度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它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它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土壤耕作等方面,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养地的途径   养地手段主要包括两条途径:一是增加肥力因素,主要靠农田培肥、农田灌溉来实现;二是改善肥力条件,主要由土壤耕作来完成。两者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偏废。 第一节  地力(Field Power)  一、地力的概念  1.对地力概念的认识   地力一词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早两千多年前就有“尽地力之教” 说法。  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提到:“夫肥沃硗(qiao-,硬)埆(que\,贫瘠) ,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硗而埆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土,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其树稼与肥沃者相似也”。在《论衡.效力篇》中指出:“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又说:“苗田人知,出谷物多者地力盛”。  几句话,即阐明了地力与产量的关系,也概括了出人类的干预对地力的重要作用。    南宋《陈敷农书》明确指出“地力常新论”:“或谓土敞则草水不长,气衰则生物之性不遂,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贻也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粪,其力当常新壮也,抑何敞何衰之有?”。  这里谈的“其力”即地力。论述了以各种培肥措施,维持并增进地力使其长久不衰的“地力人助”的重要性。   我国北方农民也常用地力高低来衡量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常年亩产量二百斤以下水平的,称为低地力;  五六百斤水平的,称为中等地力;  七八百斤水平(或更高)水平的,称为高地力。 2. 地力概念   引用日本学者大久保隆弘给地力下的定义 “地力是与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特性相适应,并与气象条件相互关联,从而为取得生产物质为目的而利用土壤提供的能力。”  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这里把土壤──气象──作物三者联系起来,综合评价地力,给出地力的概念。 大久保隆弘还进一步用地力的函数关系公式表明地力与土壤性质、气象条件、作物适应性的关系。 地力=f(P.C.B.CL.Cr) 式中:P: 土壤的物理性 C: 土壤的化学性 B: 土壤的生物性 CL:气象条件 Cr:作物   地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地力要通过作物生产来反映,同时受众多因素制约; 第二,地力是在人为控制和管理下实现的,是自然与人为干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力与土壤肥力的区别与联系 二、地力的类型与评价 提高型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北农区的吨粮田、双千田等具有高产、高效的基本农田,由于物质和能量投入多于输出,使土壤肥力因素得以积聚,肥力条件得到改善,成为地力提高型。基于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提高型地力应该是培肥农田的目标。 维持型分布 现阶段我国的多数中等水平的农田都属于维持型地力,是我国北方旱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地力类型,许多地方地力的维持过多地依靠化肥,相当程度地忽视农田基本建设和有机培肥。 减退型分布 此类农田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黄土高原和西南丘陵山区,属低产田。对此,多种途径增加投入,控制农田水土非目标性输出,改善生态环境是地力增进的基本途径。 枯竭型分布 分布在只用不养的掠夺式经营的陡坡地,由于耕垦助长土壤侵蚀;对草原强度开垦导致的风蚀沙化地区;内陆干旱绿洲的农田超量灌溉诱发的土壤盐渍化等等。 日本出井氏在研究了肥料结构与地力的消长关系后,将地力分为培养型、衰退型、枯褐型和多肥集约型。我国农民在生产上也常将地力分为肥地、中地、瘦地以及根据土地条件和管理难易、产量高低把农田分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 地力是由一定结构组成的系统,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