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章 煤和煤系
煤层:地壳中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成层可燃沉积矿产,由有机物质和混入的无机矿物质所组成。
第一节 煤的形成及物质组成
第二节 煤层
第三节 煤系;瑶哨酚谋鲜坏箍籍挥湍败改识沦对救中廖稠属衙坎涯懈刺留丹训细柱馋胺第5章 煤及煤系第5章 煤及煤系;第一节 煤的形成及物质组成;一、 煤的形成过程;1、植物条件
——物质基础;
2、气候条件
——影响植物生长,同时影响植物的分解;
3、自然地理条件
——植物堆积;
4、地壳运动条件
——埋藏条件;三、 煤的物理性质;四、宏观煤岩成分与煤岩类型;四、宏观煤岩成分与煤岩类型;五、常用的煤质指标;(二)煤质指标:
1、水分(W)
水分的来源:植物本身水,泥炭堆积吸水,煤化脱水,地下水,开采、运输中掺入;
存在状态:
① 外在水分(Mf): 大毛细管(d200nm)中的游离水;
② 内在水分(Minh): 存在d200nm中的吸附水Minh≈Mad(空气干燥基水分);
③ 结晶水(化合水):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参加矿物晶格构造的水分。
如: CaSO4?2H2O、Al2O3? SiO2 ?2H2O
;(二)煤质指标:
2、煤的灰分(A)
指煤完全燃烧后其中矿物质的固体残余;
灰分划分等级(A% )
特低灰煤 低灰煤 中灰煤 富灰煤 高灰煤
10 10~15 15~25 25~40 40%
3、挥发分(V)
粒级 0.2mm,1g,隔绝空气, 900 ±10 ℃,7min,
测得V ,挥发分产率是一个固定值,与水分、灰分无关;
4、固定碳(FC)
FC不是纯碳,是由C、H、O、N、S组成的混合物。
随煤阶的增高,煤的固定碳产率也逐渐升高。
5、发热量(Q)
通常指每千克煤在锅炉中燃烧后能被实际利用的热量;;(三)煤种分类:;第二节 煤层;一、 煤层的形成及一般特征;;时间推移;2、煤层顶底板
;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
对采掘巷道、采面的维护和正常生产循环影响很大。如果顶板松软,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反之,如果顶板过于坚硬,则造成放顶困难。灰岩、砂岩为顶板:它们是矿井充水的重要来源;
如底板为遇水膨胀的粘土岩,会引起底鼓或软岩涌入巷道,破坏巷道,影响运输。
因此,在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煤层顶、底板岩性和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二、 煤层结构与厚度;2、煤层的厚度
——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总厚度:是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
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
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可采厚度 :指在现代经济技条件
下适于开采的
煤层厚度。
最低可采厚度: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
政策,依据煤种、产状、
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
条件所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
限标准。(影响因素:煤种、产状、开采方式、资源条件) ;3、煤层厚度分类 ;三、煤层厚度变化 ; 2、影响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沉积因素
煤层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煤层的形态和煤层厚度有直接的关系。
(1)、沉积体系和煤层厚度、形态变化的关系;
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障壁岛、和碳酸盐台地等沉积体系中各种成煤模式,来确定沉积环境和煤层特征的关系。
(2)、对煤层分岔类型的影响 ;
煤层减薄或增厚的主要方式是煤层分岔。
由单一煤层分岔为两个(多个)煤分层或独
立煤层; ; 3、同沉积构造对煤层形态和煤厚变化的影响
聚煤盆地基底的不均衡沉降,如基底断块差异性沉陷、同沉积褶皱和断裂等,通过对沉积环境的控制,能够对煤层形态和煤层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1)、基底断裂系控制的煤层分带——阜新煤盆地为例
①、无煤带位于东南盆缘断裂内侧的边缘地带,煤层分叉尖灭,被冲积扇砾岩所代替。煤层与扇砾岩互为消长、指状交错;
②、分岔煤层带位于尖灭煤层带的内侧,煤层向盆缘断裂方向多次分岔形成马尾状分岔样式。
③、聚结煤层
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