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危害行为与其表现形式
浅析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1103班
姓名:谢晓宇
学号:1103010301
摘要: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客观法益侵害性,而且也要把人的主观因素考虑在内
关键词:刑法 危害行为 首要因素
一、现有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没有将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分类.关于行为概念的表达,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指的就是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即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即使是在“危害行为”这个层次的行为概念,也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 “危害行为”,或称为犯罪行为,即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二种 认为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即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第三种 认为“危害行为”,在这里专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4}。
第四种 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第五种 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意思决定所支配的违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规范的身体动静。
第六种 认为“危害行为”指的是由行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观上违反刑法禁止规范或命令规范的身体动静。
我认为犯罪客观要件的首要内容是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危害行为在犯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或活动。
危害行为一般具有一下三个基本特征:
有体性
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表现出的动静。这是危害行为的客观外在特征,也是成为刑法上危害行为的客观条件。人的身体活动,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动作,又可以表现为相对的静止,即它可以通过作为的方式实行,也可以通过不作为的方式实行。人的身体活动,出了躯干和四肢运动外,还包括头部和头部器官的运动,如摇头晃脑、以目示意、言语伤人等。强调危害行为的有体性,是为了坚决贯彻“对思想不得为非”的做法,即反对“思想犯罪”。所以,我国刑法将严重危害社会的言论也作为犯罪行为。
有意性
即危害行为是受行为人意志支配的行为。收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是危害行为的内在特征,也是成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主观条件。危害行为应当反映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只有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行为,才具有由刑法进行调整的价值。危害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正如毛泽东所言:“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都受到自己意志的支配,但有时却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如梦游者对自己的梦游行为完全不知,但在梦游时却可能实施杀人的行为;或者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内容有所了解,但却不能支配行为等情况,由于不能反映行为者的主观心理态度,所以不能作为危害行为。这类无意识或无意志的行为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人在睡梦中的行为;二是人在精神混乱下的行为;三是人在不可抗拒力影响下的行为;四是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时的行为。
有害性
即人的行为必须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危害行为的价值评价特征。危害行为也要体现社会危害性与人体危险性的统一,虽然行为人具有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意图,但如果他的行为没有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甚至不足以产生社会危害后果,就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能被当做危害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很多,各种因素对认定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在不同地方,人们对行为的社会价值评价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内部都有可能是这样。其次,一个国家的社会形势总是发展变化的,有些行为在过去不被认为有社会危害性,但现在被认为有社会危害性;有些行为过去被认为有社会危害性,但现在被认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如对淫秽物品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性伦理观念是比较保守还是开放。根据对社会的影响的不同,可以讲人类行为分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和无害于社会的行为两大类。在具有有体性和有意性的人的行为当中,只有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即有害性特征吧无害行为(包括有益行为和中性行为)与危害行为区分开来。
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一切危害行为必须具备的,他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特征,危害行为就不能成立。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同样是杀人、抢劫或者盗窃的行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常常不同。我国的刑法立法只是在刑法分则中规定了危害行为的具体类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婚前医学检查相关知识考核试题.pdf VIP
- 社保2024年新规培训.pptx VIP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 DLT 5707-2014 电力工程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导则-行业标准.pdf
- 2024年医疗招聘中医类-中医妇科学考试历年高频考点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生物试卷(含答案).doc VIP
- 北师大版生物中考试题(含解析).docx VIP
- 2024年医疗招聘中医类-针灸推拿考试历年高频考点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初中生物复习选择题.doc VIP
-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单元测试-第19章.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