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海洋导航
讨论题:
中国也有远洋活动,为什么没有取得西方人那样的成就?原因何在?
中国远洋活动的历史及成就 中国的远洋活动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早在秦始皇时就派徐巿率众东渡瀛岛,求取仙药,可知中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有大规模出海远航的记录。汉晋以降,中国对外的海上交流并不显著,中原区域的人多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盛则北击,衰则南迁,并未将目光投向大海。但东汉光武帝曾赐倭国金印一尊,足证那时华倭交流,另有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丹阳太守沈荣及“甲士万人”,从浃口入海经甬东(舟山)、闽海至夷洲。时至唐宋,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已成规模,并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通道。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更是远扬了国威,发展了朝贡贸易,使中国远洋活动达到鼎盛。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远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国远洋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海上丝绸之路,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型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长期以来海上商路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因此,不能说中国的远洋活动没有成就。这里跟西方人进行比较,说没有取得西方人那样的成就,主要是指中国远洋活动跟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作比较,没有后者对世界的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古代远洋航行的动力是海风和海流,我相信船帆用得再巧妙,也不能逆风疾行于洋面之上。这首先应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自然条件。
中国远洋的自然条件及西方15世纪远洋的自然条件 中国东临太平洋,洋面广阔,为全世界最大,且被两条岛弧链包围着。西北太平洋的大渔场多分布于近岸海域,且江南河网密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吃鱼的需求,因此,客观上没有使中国人养成远洋捕鱼的习惯。要知道,古代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止步于生物资源(鱼类、藻类)和产盐。而且更巧的是,西南巴蜀地区的盐湖是重要的产盐区,分担了海盐的市场。故此浩渺的大海对中国的古人像是块“鸡肋”,即使这么说不妥,但至少不像婴儿离不开奶那样亲密相关。在南方,沿岸常年存在一股自北向南的沿岸寒流(闽浙沿岸流),而海上航行大多不会远离海岸,所以方向上大体是顺流向南的。沿岸流北齐长江口,南到台湾海峡南部,远洋的船队顺流南下就一头扎进南中国海的天然“大口袋”,更加失去东进太平洋的机会。中国人不存在从海上航行到美洲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在冰期走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远航的方向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的客观性确定。此外,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面是全球有名的台风高发区,对远洋活动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冬季的西北季风也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动力。此时由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季风,经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几乎变为正北风,加速了船队的南行,经马六甲海峡,随着复杂的北印度洋洋流而行,继而扑向印度半岛、阿拉伯、和东北非,那里正是郑和船队曾多次到达的地方。
而在西方,伊比利亚半岛多山脉高原,且与欧洲大陆中部有比利牛斯山脉相隔。陆上交通的不便使他们对海上商路的探索热情高涨。该地区全年风向较为恒定,北风偏东或偏西,离港的船只也应向南航行。而就在不远处西北非的近海(摩洛哥西撒哈拉)的西侧分布着大小适宜的马德拉群岛和加纳利群岛。说它们大小适宜是因为它们大到足以提供淡水和食物以资船队航行,小到岛上并无强大的土著居民,便于征服、占领。此二群岛至今分别仍属葡萄牙和西班牙。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两国早期远洋探索的前沿阵地和补给站。
综上所述,经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自然条件的不同,给西方带来了开辟新航路、取得地理大发现的契机。而中国在自然原因上就不具备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除自然原因外,还有许多注入政治思想经济技术上的原因。这些前人之述备矣!我在此且简单地把它们一一列举,略加以比较说明:
思想:中国古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中国人在思想上缺乏开辟海外疆土的激情。自古文献中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记载,这就给中国人的地理范围有所限制。且中国人从心理上对海洋就有畏惧情结,妈祖这位女神的供奉就可体现对海的敬畏。中国人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自身优越感极强,从不认为从海外能寻求什么资源,缺乏探险精神。而西方有很多探险精神的文化元素,如我们都听闻过的亨利四世、笛福作品里的鲁宾逊等。
经济:中国自古是以农业也即种植业为主的。政策从来都是重农抑私商,自给自足的世隶耕作经济封闭性强。人地矛盾的缓和方法多样,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人们通过围湖造田、开垦荒地的方式获得耕地。从想不到向海外寻求土地、寻找资源。而西方人有重商传统,陆上交通的受阻只是加速他们开辟新航线的催化剂,就算奥斯曼土耳其不破坏,他们总有一天会选择海洋,商人会考虑到运费和运量。那关乎他们的成本。
政治:中国古代官方长期并不反感海上对外交往,尤以宋元时期规模空前。但在明朝就因东南沿海倭寇问题而实行海禁,在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