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寨沟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凋落物分解的研究
维普资讯
2006年 1O月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Oct.2006
第43卷第5期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Vo1.43 No.5
文章编号:0490-6756(2006)05—1121-06
九寨沟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凋落物分解的研究
林 雯,曾 涛,杨 彪,幸 宁,蔡红霞,肖维阳,曾宗永
(1~tJi{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利用网袋法对九寨沟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
各林型凋落物的分解率 k以白桦林最高,达0.7864,巴山冷杉林最低 ,为0.2705.九寨沟6个
主要类型群落中,除巴山冷杉林的年分解率为23.70%,与一般温带针叶林分解率相似外,其
余皆在30.20%至54.45%之间,高于温带森林凋落物的平均分解速率20%一30%.在实验期
内五次取样的失重率与时间的关系有两类,它们以海拔2400m为界.在海拔2400m 以下的白
桦林、青杆林和油松林群落中,凋落物的失重率变化呈s形;在海拔2400m以上的辽东栎林、
红桦林和巴山冷杉林群落中,凋落物的失重率变化呈山字形.这6种类型森林群落凋落物的分
解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地,海拔相 同时阔叶林群落凋落物分解比针叶林群落快.
关键词:生态系统;凋落物 ;分解;九寨沟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初级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的速度,而且一个生态系统存贮和调节物质的能力决定了该系统面临干扰时的稳定性及干扰后的
恢复能力 J.凋落物作为营养物质的主要载体,通过分解过程,固定在生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入土壤,可
以被生产者生物再次使用,这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
能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九寨沟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的上游,对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九寨沟也是全国优秀风景名胜区.1992年联合国自然遗产委员会将九寨沟列入 《世界 自然遗
产名录》,1997年它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同时还得到了 《绿色环球21》的
认证.研究九寨沟陆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保证长江上游的水源和实现该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
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已有关于九寨沟地质、水文、土壤、植物区系、植被、生物种群与群落等研究.但是,
上述工作多是关于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结构的研究,对于功能的研究则还未见报道.本文对九寨沟主要植物
群落的凋落物分解进行了研究,以了解九寨沟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凋落物分解的特征,为九寨沟森林生态系
统的功能特征提供基本资料.
1 研究地区概况和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中南部,地理坐标为 (N)32。54 33。16,A
(E)103。46一104。3,是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 白水江源头 的一条大支沟,沟长约50km,流域面积
641.35km .沟内最低海拔 1996m,最高海拔4764m.植被覆盖率为80.39%,森林覆盖率为38.24%,九寨
沟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属于岷山山脉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区,地势北低南
收稿 日期:2005.12.28
基金项 目:由九沟寨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助
通讯作者.Tel:028E—mail:zengzy@SCU.edu.ca
维普资讯
1122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高.
该地区处于我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与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湿润区的过渡地带,为气候温和,降水适
中、旱雨分明的季风气候.土壤类型垂直变化明显,从2000h /m的河滩到4000h,/m以上的山脊,从低到
高主要有山地褐土(1900—2200h~t/m)、山地棕壤 (2200—2800h~t/m)、山地暗棕壤 (2800~3200h~t/m)、
山地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