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NEC上海国际光伏展收获与感受
2011 年 02 月 27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太阳能行业 2011 年日常报告
评级:增持 维持评级 行业点评
张帅
分析师 SAC 执业编号:S1130210010307
(8621
zhangshuai@
SNEC 上海国际光伏展收获与感受
事件
SNEC 2011 (第五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上周二在上海开幕,我们一早遍前往感受这场行业盛事。
随后的两天,我们还参加了 SNEC 上海国际太阳能产业论坛,聆听了数十位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的演讲,并与部分
嘉宾、厂商做了交流。下面将我们的收获和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评论
人气超高,企业新面孔众多
在上海,除了两年一次的国际汽车展,和每年举办的 ChinaJoy 动漫游戏展,恐怕很难有一个展览会的人气能
够与这届光伏展相提并论,更别提参会的企业数量了。我从早到晚一整天紧赶慢赶,才走遍了被挤得满满当当的 13
个展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天的观展感受,那就是:“人多,企业多,光伏产业热火朝天。”
在出席展会的众多光伏企业中,“新面孔多”是我的第一大感受,无论是在组件、逆变器生产,还是在光伏玻
璃、膜材料等配套材料领域,我们都看到了很多行业的新进入者,而且,很多国内光伏产业的新秀不再甘于默默做
着自己的小作坊生意,而是豪气地包下展馆中央的大型展位,向来自全球的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同时向同
行业的竞争者展示自己的实力。
成本下降推动光伏产业大爆发——英雄所见略同
“光伏产业未来五年的增长将逐渐由政府补贴推动转变到成本下降推动,标志是全球各主要安装市场逐渐实现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Grid Parity ),随之而来的将是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这是我们半年多来一直强调的行业观
点,在本次展会和论坛上,JASolar 、Wacker 等多家国际光伏巨头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与此相似的观点。
进口替代仍是热点,但不应过于乐观
2010 年,由中国企业生产的光伏电池数量已经超过了全球产量的一半,低成本的“中国组件”凭借并不差的转
化率和产品质量赢得了全球客户的认可,但是,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有许多关键环节多年来仍一直被国外企业所
垄断,并享受着超高的利润率,比如:硅片环节的线切割机和切割钢丝、电池环节的导电银浆、组件环节的背板材
料、系统集成环节的高效率逆变器。
但在本次展会中,我们可喜地发现,在光伏产业链的几乎所有环节,都出现了国内企业的身影。中电四十五所
已经实现了多线切片机的国产化,并拥有月供 20 台的产能;大连连城和上海日进的多线钢丝切方机则已经获得了
下游多家大型硅片企业的认可。(虽然国产线切割机的生产效率可能与 Meyer Burger 等老牌企业的产品相比仍有
差距,但凭借明显的价格优势获取一部分硅片企业的认可后,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将会比设备企业自己闭门造车高
效得多)。相信在我国振兴高端装备制造的大背景下,光伏设备的国产化速度将会逐步加快。
除高端设备外,生产晶体硅组件背板材料和 EVA 的国内企业数量也出乎意料的多,相信在光伏膜材领域,杜
邦等国外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了。
唯独在晶硅电池用导电银浆方面,似乎仍罕见国内企业的身影,贺力士和杜邦仍然是这个领域的寡头垄断者。
- 1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此文档仅供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行业点评
虽然国内企业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能够快速切入光伏产业,在这个持续膨胀的大汤锅中分得一杯
羹,但是其中有多少能够存活下来,甚至成长为“中国的 Meyer Burger、中国的杜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研
究和讨论的话题。
那些拥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国外大企业,显然不会坐视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来自中国的竞争者蚕食,
他们正纷纷通过在国内设厂、为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