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圈里圈外:支付宝的社交梦.doc
圈里圈外:支付宝的社交梦
11月29日,针对近日引起外界质疑的支付宝“圈子”,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发出内部信反思称,“自己做错的事,永远不要怪别人”。她同时表示,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恶意发布突破底线图片的用户永久封号并永久不能注册;团队内部讨论整顿,并严格执行。
“圈子”风波背后,阿里集团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社交焦虑”。
“圈子”急刹车
11月24日支付宝发布新版本,并面向部分用户测试“圈子”产品。“圈子”是款社区类产品,支付宝会根据实名认证账号的消费数据,为用户划分人群特征,并以“扫码+推荐”的方式,邀请用户进入相应的“圈子”。
在圈子的规则中,“校园日记”圈子只允许女性在校大学生发帖、“生活在海外”只允许海外女性发帖、“白领日记”只允许女性发帖,也就是说这些圈子更鼓励女性用户发帖,男性用户则只能赞赏和评论。如果没有被系统邀请的“圈外人”想要在圈子里的动态消息中进行评论,需要满足芝麻信用分750分以上的条件。
27日下午支付宝新社交圈子“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充斥着袒胸露乳的美女照片,言语挑逗,意向明显,多数用户不明所以,还以为错上了陌陌。随后王思聪发表微博,以“O2O卖淫还是蛮?诺摹敝?言讽刺支付宝的错位,将阿里的又一次社交梦推到风口浪尖,一时间批评声和关注度并行不悖地上涨,而作为正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宝更是以“支付鸨”的新形象重出江湖,一字之差,道出了背后隐藏含义的巨大反差。
截至28日10时,数据显示,“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分别已经有836万和982万人看过,浏览人数持续快速增长。
同日上午支付宝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称,“圈子”系其与合作伙伴的一次尝试,目前还处于灰度测试中。对于发布含有色情、人身攻击、明显广告信息等违规言论的行为,圈子管理员有权删除其动态,对账号禁言。与此同时,支付宝管理员还发布了一篇文章,言语之中塑造了自己力劝女性“从良”苦口婆心的正义形象,好似与我无关的意思。不过央视显然不吃这一套,点名批评支付宝圈子:做产品要有底线意识,别学百度。李彦宏在此也是躺枪,一定深感无奈。
对此,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29日通过内部信予以回应,“自己做错的事,永远不要怪别人”,并表示,“过去的这两天,是我到支付宝七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刻。”她称,校园日记事件伤害了大家的感情。
名为内部信,实是昭告天下。坦白讲,这封信是有道歉诚意的,也算是给了公众一个交代。
之所以说这次道歉较为诚恳,在于彭蕾承认“错了就是错了”,既没有众人寻他千百度时王顾左右,也没有当甩锅侠、找替罪羊,而是严厉地质问: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
在这封信中,蚂蚁金服还做出四项决定: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恶意发布突破底线图片的用户永久封号并永久不能注册;团队内部讨论整顿;请大家继续鞭笞。虽说反思并及时纠错,是任何一家负责任的企业的分内事,但不可否认,这种及时的回应与纠错,较之于第一时间撇清自己,显然更容易得到谅解。
阿里系的“社交焦虑”
互联网先知凯文?凯利说:“一切的生意终究都是数据的生意”,没有数据一切都是海市蜃楼。而社交正是激化数据的基础,这也是腾讯获得如此高市值的原因。社交的价值在于其为粘性的关键,数据的源泉,由此,互联网应用才能成全滋养,化育生态。
支付宝做圈子,其根本也源于其野心勃勃的社交之心。
阿里在社交方面的尝试最早起源于网页版的阿里旺旺,是为了方便买卖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的沟通,并无专门做社交的野心。
在公众视野中,阿里再一次强调社交,是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启的时候。2011年1月,微信诞生,随后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一年之后,2013年9月23日,阿里巴巴发布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从各种功能来看,很像翻版的“微信”。马云的那句:“宁可死在来往的路上,也不活在微信的群里。”
但是,当时做移动社交是一股潮流,甚至小米都推出了“米聊”,并不能说阿里在其中有怎样独特的野心。
威胁第一次被强烈地感受到,是在2014年除夕夜。微信与春晚合作摇红包,根据财付通的统计:除夕到初八,有超800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4-5个红包。红包活动最高峰是除夕夜,最高峰期间的1分钟内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
这一晚过去,媒体惊呼:“微信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儿。”对此,马云在其来往账号上留言:“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确实厉害!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
此后,阿里对社交真正上心起来。2015年,支付宝接过了阿里系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