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白领话剧”的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操控“白领话剧”的人.doc

操控“白领话剧”的人   喻荣军   1971年生于安徽含山。编剧,代表作《卡布奇诺的咸味》、《天堂隔壁是疯人院》、《资本?论》等。曾凭网络题材话剧《》赢得曹禺优秀剧目奖,《卡布奇诺的咸味》获青年文学奖,并以《去年冬天》获得全国剧展优秀编剧奖。   身份的自我揭发“游戏”   徐峥一个劲地打着响指,冲观众自问“不为钱,还为什么”的时候,话剧《资本?论》上演的荒诞筹资闹剧从舞台波及到了生活。台下斯文的观众未及换下职业装,舒缓上班时的僵硬坐姿,一股从耳根绷起的紧张感,在喉咙里发涩。   这部上海本土编剧喻荣军的近作,从上海挪移到北京的舞台,剧中的虚构人物都像在怂恿人们对号入座,从靠二人转发家的演艺大腕“赵山木”和他的学生“小长春”,到地产开发商“王石屹”,地理上的逼近进一步消除了距离感,他们在舞台散发出的辛辣讽刺也变得更加刺鼻。   导演何念、编剧喻荣军这对上海观众最为“买账”的组合,素有话剧舞台的“票房蜜糖”之称,据上海话剧中心数据,2000年以来,何、喻联手制造的贴近都市生活的“白领剧”,剧目数量虽不及上海话剧舞台的十分之一,但收入却占到了话剧中心票房的近四成。今年人艺六十周年献演上海之后,由喻荣军担任编剧的《资本?论》、《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作为“海派”当代剧的保留剧直捣京城,也成了颇富挑衅意味的“回敬”。   在同样由何念导演的近作《资本?论》中,喻荣军直接把话剧的后台推向了幕前,也像是对他分裂的双重角色―身兼话剧创作者和上海话剧中心管理者的一次自我揭发。大幕一拉开,这就是个演员罢演、向现场观众筹资的故事,男主角徐峥演的就是本人,和剧院经理讨价还价,一副不在乎“家丑外扬”的架势。   老练的观众以为编剧是在玩类似《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现代主义花样,但随着“王石屹”、“赵山木”乃至“巴菲特”一个个蹦上舞台,剧场的黑匣子又像是被拉回了现实的开阔空间。“钱”的问题牵出了对“资本”的诘问,一个话剧筹资的“小圈子”难题,不断膨胀出文化与资本相互攀附的种种谎言,最后暴露出资本背后无法收场的巨大空洞。   “你我都是商品,演员,作为产业链的最末端。如果你不想成为猎人,你只能成为猎物,这别无选择”,这般犀利的台词被观众捕捉到,窃窃的私语似乎瞬间打破了平日被阻隔在格子间里的漠然。   乍看是一出“源于现实生活的轻松喜剧”,喻荣军私下将《资本?论》定义为“一出政论剧”。他如此自解,“观众走进剧场,端坐下来,本打算看一场戏,可演出却变成了游戏,然后越来越真实,真实到观众感觉不到身处剧场的荒诞,荒诞的事情像是在真实中发生着,剧场内外、舞台与社会的界限就这样模糊掉了。”   “白领剧”是一个历史阶段   一出道就顶着“白领剧”编剧的标签,喻荣军在上世纪末创作的《卡布奇诺的咸味》、《》等剧,在舞台上嫁接了都市生活的场景,因不乏对职场流行语的原搬套用,常被质疑是有意迎合观众的“段子戏”。但其实,也正是这些作品,在创作初期就为他揽过了曹禺奖、老舍青年文学奖等代表业内正统的认可。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运动医学专业出身的喻荣军,还只是青年话剧票友里的一员。那时候,像张献的《屋里的猫头鹰》这样描摹都市人情感状态的话剧,刚刚在上海的舞台上风靡一时。但转眼到了1995年,喻荣军真正开始剧本创作时,社会上的话剧热情却已经退去,戏剧在那阵一下子失去了很多观众。   在那段老观众大量流失、新剧本又很短缺的时期,从医院转业到上海话剧中心的喻荣军蹭了个媒体公关的差事,开始把自己写的剧本四处拿给人看。“一直到2000年,剧院要培养新人,从来没导过戏、也没做过舞美设计的几个年轻人有了合伙做戏的机会,你说自己还会写剧本,没有人鄙视你。”   当时正是网络很热的时候,喻荣军花四个晚上写成的《》,演绎的是一段虚拟世界里的感情,一下子演了四十多场。这个戏中处处带有上世纪90年代初小剧场话剧的影子,和《屋里的猫头鹰》、《留守女士》等展示的都市人内心有着共通的气味。时任上海话剧中心总经理的杨绍林也承认,“这些接地气的戏,在培养年轻一代话剧观众时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在“白领剧”鼎盛的2000年前后,上海话剧中心全年的演出总计在两百场左右,其中喻荣军担任编剧的就演了八九十场。   后来成为他搭档的何念,也是那一批在大学里第一次对舞台有所认识的观众。何念是上戏的科班出身,但他在学校里尝试做的实验剧、肢体剧,并没引起多大反响。“那时甚至还不经常去剧院看戏,而只是去找戏剧现场翻拍的盗版碟”。这些从碟片里嗅出的舞台感觉,也奠定了他后来“都市轻喜剧”的路数。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等早期作品里那股末路狂奔的无厘头感觉,和时而冒出的流行语戏仿,直到最近的作品如《资本?论》里还依稀可辨。“你癞蛤蟆上高速,装什么路虎”之类的俏皮话从演员嘴里一嘣一个激灵,观众席像被准时地引爆。   身为编剧的喻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