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的带式输送带输送机在线检测系统.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PL的带式输送带输送机在线检测系统

编号 2010210425 毕业设计 ( 2014 届本科) 题 目: 基于PLC的带式输送带输送机在线 检测系统设计 学 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姓名: 王 伟 指导教师: 张娜 职称: 助教 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20 日 二○一四 年 五 月 目录 摘 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绪论 3 1.1 课题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3 1.3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趋势 3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5 2.1 带式输送机简介及常见故障 5 2.2 设计思路 6 2.3 基本控制要求 7 第三章 硬件分析 10 3.1 I/O点数分配 10 3.2系统设备的选型 10 3.3硬件接线图 12 第四章 软件设计 14 4.1程序设计梯形图 14 第五章 程序调试 18 总结与展望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二 年 月 日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王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河西学院 职称 开题日期 选题的根据: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为了适应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的需要,带式输送机的输送能力要加大。长距离、高带速、大运量、大功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产高效矿井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设备开机率的高与低主要取决于元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除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元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还要不断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和元部件,如高性能可控软起动技术、动态分析与监控技术、高效贮带装置、快速自移机尾、高速托辊等,使带式输送机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运人、运料或双向运输等功能,做到一机多用,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特殊型带式输送机,如弯曲带式输送机、大倾角或垂直提升输送机等。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报刊、书籍、杂志、网上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借鉴已有成果,寻找新的信息,分析后深入的研究探讨。 2.逻辑分析法:对控制系统进行逻辑分析,完成控制要求。 3.仿真调试法:通过对所设计程序的仿真,得出设计的可行性。 论文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论文进度安排 主要参考资料和文献: [1]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 盛建.公共场所排号系统[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3] 史国生.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 赵中国.自动排号系统设计方案有关问题的探讨[J].房屋建筑,2003. [5] 马之凌.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D].浙江建筑,2008. [6] 郑小波.自动报警器及消防联动控制设计中常见问题浅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4. [7] 李艳红.现代银行排号系统解析[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2. [8] 姜文源.排号系统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9]刘祖润.毕业设计指导(电气类专业适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10] 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1] 晁阳.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应用与实例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指导教师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 real-time monitoring to conveyors is improving. However, the research of mo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