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规 划 公 布
《余姚市泗门镇总体规划》已经余姚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附:余姚市泗门镇总体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则
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镇域:为现状泗门镇行政管辖的陆域面积,面积63.35平方公里。该范围也是泗门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重点研究镇域空间结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
城区:南起329国道南复线,北至四塘横江,东至兰曹大道,西至镇界,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发展方向、形态、结构与用地布局。
2、规划期限
规划基年:2010年;
近期:至2015年,与卫星城市建设试点期限一致;
远期:至2020年;
展望:2020以后。
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人口、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性质。
3、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功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规划是泗门镇域范围内,编制详细规划、工程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及进行城乡建设的依据,在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此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法规、标准与规范的要求。本文本中带下划线条目为强制性规定。
第二章 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
领跑宁波卫星城市建设,顺利完成从中心镇到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建设成为工贸发达、功能齐全、辐射有力的姚西北区域发展中心和宁波西部重要门户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统筹发展、先行先试、富有活力的改革创新典范。
远期发展目标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与功能布局,使泗门建设成经济社会繁荣、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型小城市;并统筹、引领姚西北片区城镇群,形成余姚市域副中心,实现整体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卫星城市建设样板”。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宁波都市区卫星城市,余姚市域副中心,宜居、乐业的现代化小城市。
人口容量与城市化预测
泗门镇域规划人口预测表 单位:万人
2009年(现状)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2050年 户籍总人口 6.29 6.5-7 7-7.5 7.5-8.5 9-10.5 外来人口 3.54 5-5.5 6-6.5 7-7.5 8-9 小计 常住总人口 9.83 11.5-12.5 13-14 14.5-16 17-19.5 通勤与第二居住地人口 - 1 3 5 7 总计 总人口 9.83 12.5-13.5 16-17 19.5-21 24-26.5
泗门镇城市化水平预测表
2009年(现状)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2050年 镇域常住总人口
(万人) 9.83 11.5-12.5 13-14 14.5-16 17-19.5 城市人口(万人) 4.73 8-8.75 9.75-10.5 11.9-13.1 15-17.1 城市化率(%) 48.1 70 75 82 88
用地规模预测
泗门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表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平方米) 容纳人口
(万人) 备注 2009年 7.35 155 4.73 容纳人口=城镇人口+通勤人口 2015年 12-13.2 135 9-9.75 2020年 15-15.9 118 12.75-13.5 2030年 17.7-19 105 16.9-18.1 2050年 23.1-25.3 105 22-24.1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1、发展定位
杭州湾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西部特色产业基地、姚西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2、发展目标
支柱产业清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融合度和服务能力提高。
发展战略
1、农业发展策略——优一产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产业化、塑造特色品牌农业。
加大农业要素投入,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工业发展策略——抓二产
全力做大做强电气机械、有色金属、金属制造和交运设备等支柱产业。
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纺织业、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
积极培育新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新兴潜力产业。
强化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
3、第三产业发展策略——重三产
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等全方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产业空间布局
1、一产布局——南粮中蔬北休闲
南部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