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培训手册.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竹 编 技 术 培 训 教 材 编写:成都高新区益多工艺服务中心 支持: 友成基金会 目录 竹编的历史 ------------------------------------------------ 2 页 竹编工艺简介 ------------------------------------------------ 5 页 竹编实用技术讲解 ------------------------------------------------ 6 页 编底技术图解 ------------------------------------------------ 6 页 编体技术图解 ------------------------------------------------ 11页 收编技术图解 ------------------------------------------------ 16页 竹编实物编制方法 ------------------------------------------------ 19页 手工八角扇编制方法 ---------------------------------------------- 19页 传统竹编笼编制方法 --------------------------------------------- 23页 五、竹编作品欣赏 ---------------------------------------------- 31页 竹编的历史 据考古资料,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就地取材,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当时器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已经十分,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益阳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归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

文档评论(0)

____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