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特色辨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特色辨证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特色辨证关键词 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 辨证经验 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清绍兴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医技卓越,治验颇丰,他结合前人的医学理论及自己的临证心得,勤求古训,博采众挺,著成《通俗伤寒论》。从广义伤寒立论,统论四时的外感疾病,在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把诸多新的内涵融人仲景的辨证理论体系之中。临证从六经辨证人手,多种辨证方法并举,针对疾病的症结表象,层层递入,细致入微,辨证结果前后互参,力图在疾病发展进程中,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转归,并针对即时证候制定出相应的治则治法,最终牢牢把握疾病的转化趋向,促进疾病的向愈。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经过俞根初的补充与完善,使其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外感病辨证理论体系更趋羽翼丰满。笔者经过悉心研读,深究俞氏之立意,将其特色辨证方法归纳如下。 1 辨六经之形层与三焦之部分以定病位 确定病位对于疾病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俞氏把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相融通,试图从多层次人手,迅速定位疾病的症结所在。在《通俗伤寒论“六经形层”说,他认为:“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六经形层”说,通过辨察六经所主及与六经功能相关联的六个特定的部位,旨在从横向考察人体感邪的深浅层次及病情的轻重发展阶段,故辨“病在躯壳,当分六经形层”;其次,俞氏还提出“六经分主三焦之部分”说,他认为:“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胸膈中者,心肺是也,居于上焦;脘中者,脾胃是也,居于中焦;腹中者,肝-肾是也,居于下焦。其创“六经分主三焦之部分”说,通过辨察与六经所对应的三焦不同的部位,旨在从纵向考察人体感邪的上中下不同的部位及具体的脏腑,故辨“病人内脏,当辨三焦部分”。辨六经形层和三焦之部分旨在先定其病位。其中,六经辨证为辨证之定法,“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三焦辨证为辨证之补充,“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经”(何廉臣《通俗伤寒论)。在确定病位过程中,俞氏运用了望目及口齿、观舌、切脉、问诊、腹诊等多种诊法来广泛地收集辨证资料,经过诊断鉴别,迅速给疾病定位。 2 辨六经气化之标本中见兼证以定病名 六经之气化有标、本、中见三端。六经之为病,太阳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阳明本燥而标热,中见太阴之湿化;少阳本火而标阳,中见厥阴之风化;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之燥化;少阴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水之气化;厥阴本风而标阴,中见少阳之火化。少阳、太阴易从本化,少阴、太阳可从本化,也可从标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而化。俞氏以标证、本证、中见证和兼证来归纳六经的病证。其中,经络为标居表,脏腑为本居里,表里两经络相通,故彼此互为中气。因此,六经标证多见经络体表循行部位的症状,本证多见脏腑所主功能性的病证,中见证多表现为相表里之经的症状。故审病之标、本、中见证和兼证,以确定其为何经之经证、腑(脏)证、中见证,或兼证并见,进而以六经定其病名。 3 辨邪正之盛衰以定病性 辨清病位以后,还要考察所感邪气的性质以及人体正气的盛衰,即从邪、正两个方面深入辨察其病性。只有对疾病准确定性,才能根据邪正相互之间的对比,制定出相适应的扶正祛邪原则。俞氏通过辨六淫邪气的种类、辨病之新久、辨新感与伏邪、辨所兼夹之证、辨证阴阳之虚实、辨证表里之寒热、辨脏腑气血之虚实、辨病在气营血分等内容进一步定其病性。 3.1 辨病邪的性质:分述如下。 3.1.1 辨六气:俞氏认为:“凡勘伤寒,先明六气。”俞氏概括六气的升降运动特征为:“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游行其间。”四时各有其主气,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有序,六气周流,非正即邪,过亢伤人。故春季多风热为患,夏季多暑热为患,长夏多湿热为患,秋季多燥邪为患,冬季多风寒为患。只有辨清所受之邪气的不同,方能正确立法用药,从而获得佳效。 3.1.2 察病之新久:通过观察病之新久,方知其病属外感、内伤,或外感内伤兼挟,或为虚为实,或虚实兼挟。俞氏认为:“新病易治,久病难已。暴病无虚,久病无实。” 3.1.3 辨伏邪与新感:伏邪致病与新感不同,俞氏说:“病无伏气,虽感风寒暑湿之邪,病尚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伏邪致病其临床特征为:病发时表现出致病的邪气与时令季节的主气不甚相符,病起常呈现里热郁盛或表里同病的证候,而且一旦发病,病来势急,病情较为深重,证情容易变化。邪气内伏,往往屡夺屡发,因而殒命。 3.1.4 辨所兼夹之证:《通俗伤寒论》认为,伤寒兼证为感受寒邪兼他邪,或感受他邪兼寒邪,寒邪与他邪兼发而共同致病。伤寒夹证,为外感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