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维普资讯
第25卷第4期 地 理 科 学 V01.25 No.4
2005年08月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Aug.,2 00 5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刘耀彬,宋学锋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五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类型组合和平面
几何分析建立了辩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判据体系,作为定量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的依
据。最后,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加权合成方法分析了它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情况,其结
果发现近 1O年间徐州市不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 自的发展轨迹明显不同,而且二者耦合类型多样 ,并且以协调
和基本协调为主。实例研究证实,该评价方法和判据体系对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的判别简单可行 、
便于应用 ,对于评价与协调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城市化;生态环境 ;耦合模式;判据
中图分类号:F290/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5)04—0408—07
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城市化与生态环
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涵义
境之间的关系就是城市化的诸多方面与生态环境
城市化 (Urbanization)是指人 口向城市地区集 的众多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中形成的3【]。
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中国大百 1988年中国生态学家王如松利用生态协调原
科全书 ·地理学)。从定义上看城市化至少包括 理中的正负反馈和限制因子定律,认为区域内城市
两个方面:一是人 口迁移,它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 生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反馈和限制性机理,由
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 的推移;二是景观的 此他导出了城市生长一般的S型规律。由于受瓶
改变,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形态的改变、资源利用的 颈的限制,城市生长与其生活水平的增长呈组合 s
多样化 。所 以城市化具有多维涵义,主要包括人 口 型,即在开始时需要开拓环境,发展很缓慢,继而是
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生活提高、社会文化发 适应环境,近似乎直线或直线上升,最后受到瓶颈
展等方面,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 的限制而接近某一饱和水平。一旦限制因子变化,
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变过程…,正是这 瓶颈扩展,容量即可加大,城市又会呈现S型增长,
一 点有别于城市。如果将城市看成一个系统,城市 并出现新的限制因子和瓶颈。城市正是在这种缩
各个要素的功能表现就是一个状态集合,而城市化 颈和扩颈或正反馈与负反馈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发
就是状态的连续转移,是一个系统演化过程 ,为区 展壮大,实现动态平衡 】。可见,城市化与生态环
别于城市,我们可 以称之为城市化系统。生态环境 境交互耦合的关系,就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
(Ecologicalenvironment)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 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线性关系的
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因素的 总和。可以用一般系统论的微分方程组来表示其
集合 J。显然生态环境具有系统的特性,所以很 耦合关系:
多情况下,人们也将生态环境称为生态环境系统。 rdX/dt=F( (t),y(t),el,(t))
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