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柏树、团前、下垟厂、薛泊地名寻踪
柏树、团前、下垟厂、薛泊地名寻踪
2014年11月07日来源:瑞安日报
瑞安临江沿海。飞云江江涂和东海海涂的围垦自秦汉以迄当代,围垦的范围也随海岸东移而逐步向东扩展。唐宋之前,瑞安海涂围垦多为群众自发性小片区进行。宋代是瑞安古代海涂围垦的兴盛期,瑞平平原东边海涂围垦向东南部延伸至南滨街道一带。
有意思的是,随着海涂围垦进程的一步步东移,一些村镇地名的来历也与此相关。这一期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相关的故事。
高则诚故里听柏树村来历
日前,天气晴朗。我们从南滨街道柏树村的停靠站下车,循着高明路沿河走了10来分钟,来到古时被称为崇儒里(今南滨街道阁巷社区)的柏树村。道路两边农田里一垅垅的稻子正收割过不久,几名稚童在田埂上跳跃欢叫。在孩子们身后是一座硬山脊的古建筑,屋檐像从院墙内探出头,在秋阳之下尤为显眼。
河边这座古建筑就是“集善院”,是700多年前南戏鼻祖高则诚读书上学时的集善院旧址,但我们此行目的并非为了探望高则诚纪念堂,而是寻找南滨街道几个村子的名称与来历。
热情的柏树村村民将我们引入陈云生老伯家里。陈老伯对村里的大小事情很是了解,讲起来头头是道。村民介绍,村里多陈姓。据民国《瑞安县志·稿》引《崇儒陈氏族谱》的记载,陈氏先祖于宋宣和年间自福建迁于此地,柏树村是宋末广东副使陈则翁和《琵琶记》作者高则诚的故里。
“我们柏树村在阁巷北面,一般集市购物都往阁巷走。从柏树村最远的地方走过来,不到半铺路(约2.5公里)。现在,虽然都通了车路,很多老年人还是喜欢走路。”陈老伯说,早年从柏树村到阁巷的青石路(有一段是黄泥路)上,一直是翠绿的树荫,大夏天时候走在其中也不觉得热。
据村民说法,相传在很早以前,村中有好多株大柏树,郁郁葱葱、浓荫覆盖。
“因为村东面沿着东海,每年台风、暴雨时节,这些大柏树都能起到挡风遮雨作用。”陈老伯说,大约在宋代,瑞平平原东边的海涂围垦正在兴建,村里就种植有大柏树,其作用和现在的海边树木防护林差不多,起到了绿化和防护的功能。
千百年来,人们认为树的生长需要好地气。“风水好,树就长得好,就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昌盛。”村民介绍,柏树寿命长、不落叶、质地好、易生长,挺拔雄伟,枝叶茂盛,象征着村子的兴盛。此后,大柏树成了柏树村的“风水树”,并取其吉利之意,成了这个村的村名。
盐坦之前称“团前”
阁巷一带在明清时期属南社乡。所谓的“南社”,就是指这里是瑞安县城最靠南的集镇。南社乡有五个都十四个庄,基本都在古海涂围垦场一带附近。
古时,阁巷曾有一处“双穗盐场”(今场桥)之外的小盐场。在上世纪,阁巷团前地方还设有盐务所,专门负责阁巷沿海一带的盐务收购,以及对盐民技术的指导。
据团前村村民介绍,早年团前的海涂围垦场一带,曾是大片大片的“盐坦”,如今已是开发建设中的工业园区。
“以前,‘流滩晒’这种晒盐方式很普遍,最早晒盐的盐坦是在海涂围垦场边上平原土坦上的。在浙南一带,我们团前的盐坦也小有名气。”
按当地人的说法,早年,团前村有一煎晒盐的盐坦称“新坦”,因为村子就处在坦前,故村名曾名“新坦前”,后因“坦”、“团”方言近音,因此称为团前。
村里一位老先生介绍,民国时,团前盐务所还有盐警,藏有枪支等器械。民国十七年(1928)初,中共浙江省委特派郑馨来瑞安,贯彻中央“8·7”会议精神,号召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同年秋,中共党员陈卓如带领驮山(今塘下罗凤)农民赤卫队数十人,前往阁巷攻打驻团前盐务所,缴获盐警的一批枪支弹药。当时有民谣曰:“干早庄稼落了雨,驮山出了陈卓如,一杆大旗红又红,我随共产党闹革命。”
瑞安话“茅棚厂”与下垟厂
我们一行离开南滨街道团前村,向东南方向行进约2公里后,来到了下垟厂村。
“厂”,一般人理解是“工厂”的意思。在瑞安方言中,“厂”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茅棚棚舍,瑞安话称为“茅棚厂”。也有讲“茅棚厂儿”的,后面的“儿”字音是轻音,表示面积上很狭小。
旧社会,瑞安乡村经济落后,沿江沿海的农渔民生活贫困,无力营造瓦房,只好搭建简易的“茅棚厂”居住。
下垟厂的村民陈建勇讲起他祖辈的生活,与我们聊起“茅棚厂”的话题。据称,其爷爷为沿海涂坦上作业的渔民,住的就是“茅棚厂”。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有很多“茅棚厂”,室内地坪垫土夯实略高于地面,四周砌以矮石墙或泥墙,檐口低矮(低头出入)以防风,中轴上立几杆木柱,这就是“茅棚厂”的顶高。用毛竹当斜梁从木柱顶部倾斜向四边檐口搭设,上铺厚密的稻草或茅草,屋面坡度陡峻,以利雨水畅流。
“稻草茅草结构松散,铺设层次厚,再加上门窗洞口矮小,隔热性能良好,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呢!”陈建勇说。
据了解,以前在下垟厂村的沿海涂坦上,原为海涂围垦场居民搭建之棚户,后遂成村落,瑞安人俗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