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篇第五讲魏晋哲学:玄理派(中).doc

两汉魏晋篇第五讲魏晋哲学:玄理派(中).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汉魏晋篇第五讲魏晋哲学:玄理派(中)

兩漢魏晉篇 第三講 魏晉哲學:才性派 前 言 一.玄學的興起原因 魏晉的哲學,一般稱為玄學。勞思光認為魏晉玄學乃是自漢以降道家思想變形的具體表現。道家在漢以後分為三部分,其中的一支是否定禮制思想,進而形成了漢末魏初的放誕思想,進而形成了魏晉玄學,而玄學又稱為「清談」。而牟宗三認為玄學的定義乃是有二,分別有玄理和玄智,二者不可分離,在玄理中所呈現的智慧就是玄智。 而談玄的活動稱為清談,談玄的人物,一般稱為名士。魏晉時代,對於名士的條件,非常嚴格,一般而言,名士大多有下列特性: 1.有學問 2.道德條件很高 3.風流倜儻 4.率性而為 牟宗三先生認為名士的條件是會清談,而清談的條件是要「談言微中」,這乃是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說得很中肯、很漂亮,同時也要兼顧到姿態、方式等,才可以稱為名士。名士所常談論的課題或主張,稱為名理(玄理)。魏晉玄學興起的原因有: 1.世局動亂:由於魏晉世局世亂,士人的國家意識及社會意識都減弱,人容易回歸自我,重個性,不肯安於以往的規矩格套。 2.經學衰微:兩漢的儒學,較為樸實無華,重文字的解釋,不長於發明義旨,傳注解說,長篇累贅,學者不耐。 3.士風矯情:東漢士風雖美,但亦多矯情釣譽之行,也漸激起人心的反動,逐漸揚棄儒學經典而崇尚老莊。 4.名士的出現:當時的清談名士,自有其特殊生命與風格,他們大多年輕早熟,能清言,能談「三玄」(《周易》、《老子》、《莊子》),言談之間,風采動人,生活不落俗套。 二.玄學的時期 魏晉玄學,大致上可分為三個時期: 1.正始時期(魏齊王芳,A.D240~249):何晏、王弼 2.竹林時期: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向秀、山濤、阮咸、王戎、劉伶) 3.西晉時期:郭象、裴頠。 據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將這三個時期分為三派: (1) 「正始」和「竹林」時期是「貴無論」 (2) 裴頠的「崇有論」 (3) 與郭象的「無無派」 第一節 才性派:劉劭《人物志》 劉劭的《人物志》是三國的魏時關於品評人物的重要著作,此書對人物、才性的了解,作了有系統的論述。評鑑人物其意義本是為了選拔人才,以求知人善任,其目的是政治的、實用的,但逐漸演變成為藝術的、審美的。形成品評人物的關鍵,一個人的長像,和其命理有其關係,乃成為一種品評人物的方向。 關於「才性」,先從字面上看: 才:人的才能。 性:人的才能所根據的天賦的本質或者是道德品質。 而談「才性」者的特色有二: (1)用以說明人之差別性或特殊性。 (2)人的差別性皆是生命之天定者,由此可以說明人格價值之不等與天才之實有。 然而「才性」基本上只是對「人」作情意性之觀賞,既不涉及德性,亦不提供知識,只是為了表述感受。此種觀賞感受所得,只代表觀賞者或感受者對於此對象之整體印象,與此對象之構成因去所具之屬性不同。 魏晉玄學初期對才性的討論,有郭泰與許劭為名家。自劉劭以下,發展了「才性」問題,於是鍾會寫下了《四本論》,其中討論了才性的問題,分為四家: 討 論 才、德 關 係 才性同(道德和才能分不開) 傅嘏、盧毓 才性異(有才、智然後立功,才可以成就行) 李豐、曹操 討論人的才能是天賦還是後得 才性合(性是本質,才是作用,雖不同,但有關係) 鍾會、袁淮、劉劭 才性離(才不需天賦才能產生) 王廣、呂安 一.人的性情可從外在的形體來推斷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九徵〉) 看一個人,是從其情性來看的,其實情性是非常玄妙的,誰又能看透呢,只要是有血氣的人,莫不是以「元一」(是抽象的概念,表材質之先天性)之其質,其後稟其陰陽(性情剛柔之差異)、五行(個體生命之姿采)來成其形,後有形(具體的事物)、質(精神體),我們就可以評定出一個人物了。如在見一個的時候,要使人感到其朝氣勃勃,使其精神飽滿。 中國哲學史上關於人性問題的討論,主要是有二路說法: 1.從理說性:孟子說人性,是從理說性,是人人都有的,都一樣的,問題是人要不要實現出來。 2.從氣說性:是從人的氣性上的清、濁、昏、明的情形來說明性,則是人各不一樣,王充論人性如此,劉劭亦同。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叡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九徵〉) 人所稟賦到的氣如果是調和得最好的,則人的氣質便是中和之質。中和乃為「平淡」平和中庸之義,不是光鮮亮麗的意思,能使言行中和。所以平淡是最高級的質性,觀人須先察看他有沒有平淡的性情,然後再看他的聰明。 當時學者,多以五行以配人之形體。如人之能有聰明,是具備陰陽之精。劉劭曾說: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其在體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