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液晶的电光效应与显示原理三
液晶显示 主讲人: 沈小皓 材料0903 班 引入 内容提要 一、液晶的发展历史 一、液晶的发展历史 一、液晶的发展历史 一、液晶的发展历史 一、液晶的发展历史 一、液晶的发展历史 二、液晶的分类 二、液晶的分类 二、液晶的分类 二、液晶的分类 三、液晶的电光效应与显示原理 三、液晶的电光效应与显示原理 三、液晶的电光效应与显示原理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四、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结束语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在物理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 LOGO 指导老师:崔晶磊 液晶的发展历史 1 液晶的分类 2 液晶的电光效应与显示原理 3 液晶显示与其他显示技术的比较 4 液晶(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1850年,普鲁士医生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等人就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 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Otto Lehmann)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液晶化的现象,但他对此一现象的成因并不了解。 1888年,奥地利叫莱尼茨尔的科学家发现液晶。 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列曼把处于“中间地带”的浑浊液体叫做液晶。 从问世以来,液晶经过三代的发展。 第二代 第三代 第一代 自1968年第一台液晶显示器问世以来,计算机、手表中的液晶显示是液晶显示器的第一代应用。 在电子翻译机、游戏机、液晶电视中的应用。 目前,进入第三代发展阶段,用于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彩电,高分辨大屏幕显示、高速快门等高科技领域。 液晶手表 液晶游戏机 液晶电视机 液晶笔记本 多屏无缝液晶墙 热致性液晶 显示器件中应用的都是热致性液晶。 形成液晶方式 溶致性液晶 溶致性液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多数生物组织,如脑、神经、细胞、血液等,就连普通的肥皂水也是一种溶致性液晶。 1 近晶相(smectic) 2 3 胆甾相(cholesteric) 向列相(nematic) 热致性液晶的主要类别 4* 碟型(discotic) 5* 热致液晶(thermotropic LC) 6* 重现性液晶(recentrant LC) 液晶分子是含有极性基团的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偶极子会按电场方向取向,导致分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从而液晶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因外电场引起的液晶光学性质的改变称为液晶的电光效应。 本书中主要讲了扭曲向列效应,电控双折射效应和宾主效应等。 液晶显示图像 微机电系统 发光二极管 电致发光 真空荧光 等离子体 阴极发射技术 固态薄膜技术 二极管技术 微机电系统技术 气体放电原理 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等离子体显示是利用气体(如氛气)放电原理实现的一种发光型显示技术。等离子体显示器具有阴极射线管的优点,但制造在很薄的结构上。目前,主流产品尺寸为40-42英寸。50 60英寸的产品正在开发中。 真空荧光显示器(VFD) 真空荧光显示器是一种广泛用作音/ 视频产品和家用电器的显示器。它是将 阴极、栅极和阳极封装在真空管壳内的 一种三极电子管式的真空显示器件。其栅极采用的是蜂窝结构它是阴极发射的电子经栅极和阳极所加的正电压而速,并激励涂覆于阳极上的荧光粉而发光的。 电致发光显示器(ELD) 电致发光显示器采用固态薄膜技 术制成。在2个导电板之间放置一个 绝缘层,一个薄的电致发光层便沉 积而成。该器件采用宽发射频谱的涂锌板或涂锶板作电致发光部件。其电致发光层为100微米厚,能达到象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一样清晰的显示效果。它的典型驱动电压为10KHz,200V的交流电压,因而需要较昂贵的驱动器集成电路。。 2007年10月1日,日本索尼公司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即将上市的OLED电视机 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