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格物致知”试解.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格物致知”试解

《大学》“格物致知”试解 主讲人:王财贵教授 时间:2012年5月26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文字整理:(师范班)陈桂林、邹丽丽、冯文举、(烟台海阳)李杰 审校:哲萱怀仁 修订:王财贵(2014年03月25日) 本来我是要像前几场站着讲的,因为听说“站着讲话不腰疼”。但是看到大家都坐着听,难免腰疼,真辛苦了。为了体贴大家,我也坐着陪大家一起腰疼吧。(众笑,先生坐)   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第五次,下周还有一次。最后这两场的题目对我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像今天这个题目,是不能够随便说的,这是一个哲学史的问题,这是必须对着文献而抒发的,所以我们题目叫做《大学“格物致知”试解》——指明这是一种尝试,未敢以为定论,而要解释的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这一个观念。其实这个观念含有两个分观念,就是“格物”跟“致知”,当然,这两个观念又连通着其他观念,所以不仅是要对“格物、致知”做出解释,还必须讨论它跟其他观念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应该在各种相关观念的关系中来解“格物致知”。 刚才说“格物致知”是哲学史的问题。哲学史上当然有许许多多的观念,但有些观念并没有问题,或是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纵使有的观念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说它便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在《论语》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可以说是《论语》的心眼——把《论语》看成是心灵的表现,而表现中有它的眼目啊——也就是《论语》里面最重要的句子──每个人读了《论语》之后,或许都有他认为重要的话。或许是他在不同的时间,又有不同的领会。不过,《论语》当中也有一个大家共认的心眼,是整个《论语》的核心,或者说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乃至于可以说是儒家学问的核心,再扩大一点说呢,就是人类所有学问的核心。      这一句这么重要,但是它不成问题,没有人在这里产生疑惑,产生辩论。哪一句呢,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话很重要,但是它没有构成问题,因为它是如此的坦然、明白。每一个人读到这一句话,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训诂,做太多的思索,直直读来,也就了解了,只是了解得或深或浅而已。总之,没有人在这里起辩论。“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一个人想要成一个仁者,或者更进一层地说,当一个人想要把他的生命表现成一个“仁”的生命,也就是说从他心底里恳切地希望自己有仁德,当他有这样希望的时候,“斯仁至矣”,“斯”就是“这个”,他所想要的这个仁就在那里了。“至”原意是到、来到。但是,说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想要使他的心灵成为有仁德的心灵,──这是儒家乃至于整个人类,一个非常高明深远的向往──这么高明深远的理想,为什么你一想要,它就会“来到”呢?它原来在哪里呢?假如它原来是在我生命之外的别的地方,那你想要时,不一定能够到,尤其不一定能够马上就到。所以解“斯仁至矣”的“至”,不可以直接解释成“到”,而应解成“在”,“我欲仁”,“斯仁”就“在”。因为它本来就在。      所有的儒家学问都可以统归在这一句话里面。理解得比较浅的,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会看看,你想要成为一个君子,想要发出一方的善心、善意,你是不是就能够发呢?每个人都知道,当然能。只怕你不想,或是想得不够真切,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当下体贴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境界。那体会比较深刻的呢,就像孔子告诉颜渊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个仁德不只是对一件事一件事的发。“一日”,当你有一天——一天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去求你的仁德,这个仁德不是往外去求,而是内求,这样的内求,几乎不需要去做额外的努力,因为它本来就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你只要不遮蔽它,让它发出来,就是了。而这个一发出来,除了面对当下的事物发出来之外,这个发的本身,因为它的来源非常深远,假如你发得很真诚,它就彷佛从当下的这一点,穿透到心灵深处,而因着心灵的深远广大,当下感受到这一个心意的意义深远广大。这个深远跟广大,就覆盖了一切,所谓“一切”,用“天下”来代表,所以说“天下归仁”──你“一日克己复礼”了,你一朝一日有一个当“反求诸己”,而让你的生命回归内在的真实了,也就是合乎仁德了,你立刻会觉察到当下的合乎仁德之德就是合乎天地之道,合乎天地之道,你的心就与天下万物相感通,你心境所及就覆盖了整个天下。     有人说,这样解太玄了吧?其实,经典可以浅解,也可以深解,而往往深解才能接近原意。譬如,再举一例:孔子说“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就是尽量以仁德面对当下每一件事物,日渐扩充,日渐纯粹,于是就能够日渐“上达”。所以皇侃注解说“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这是渐教的解法,这样解一般人是很容易接受的。而这句话也可以用顿教的方式来解,说成“下学”本身就是上达,就在“下学”处上达,这也同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意境了!孔子既然在“下学而上达”下接着说,“知我者其天乎”,为什么知孔子的,只有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