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寻以太

重 寻 “以 太” 彭家驱 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厦门(361005) E-mail: pjq@ 摘 要: 继《波源、介质、观察者相对运动时,波源的测定》[1]后,本文从多方位论证了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及“以太”存在可能性。其中,以新的拖曳理论重新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斐索实验,用波动模型解释了双星实验:并补充了多普勒效应、同步回旋加速器实验等大量的物理理论和实验为依据。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在宏观物理领域经典波动理论是正确的;光的粒子模型主要适用微观物理领域。 关键词:以太,介质,恒星光行差,迈克尔逊-莫雷,斐索,双星,狭义相对论,波动模型,粒子模型,多普勒效应,同步回旋加速器, 中图分类号:O41 1.引言[2],无数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波动模型的正确性,波动理论似乎得到最终的证明,而“以太”也就似乎成了无可置疑的实在[3]。然而,就在人们进一步探索以太的特征时,旧以太模型在在解释恒星光行差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斐索实验及双星实验上陷入了困境,被开尔文在19世纪看成物理学上“两朵乌云”中的一朵,以太理论进入了低潮,爱因斯坦廻避了旧以太理的矛盾,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提出新的时间与空间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爱因斯坦曾认为:寻找介质——光以太的努力是不会有结果,也是不必要的。由于当时人们采用的是旧以太模型(其本质上还是粒子模型),其观测结果与实验不相符,寻找以太的努力自然也陷入了困境,人们接受了狭义相对论的观点,同时也接受了以太不存在的观点。但事实上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并没有解决光传播上的困惑,只是暂时掩盖了人们的眼睛,“ 乌云”仍然存在着。笔者在《波源、介质、观察者相对运动时,波源的测定》[1]一文中,以波动模型重新解释了恒星光行差实验,其观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相符合,从而为论证光的传播需要介质走出了最关键性的一步。 图1为波动模型(有介质)修正了粒子模型(无介质)对恒星光行差实验的观测结果。由于观测者与介质相对运动,波源静止,波的运动产生多普勒效应,同时根据波动模型的观测方法,观测者及观测仪器设备观测到波源的方向在波阵面的垂直方向上,观测结果与光源的实际位置出现了θ角的偏差,观测仪器必须沿地球运行轨道前倾θ角进行观测,( c为光速,v为观察者与介质的运动速度),这个观测结果与恒星光行差实验完全相符,重新解释了恒星光行差实验,解决了波动理论无法解释恒星光行差实验的困境。文章同时指出:造成这一历史上的重大“冤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错误的研究方法造成必然的错误结果,该错误的研究方法如果不能得以纠正,今后还会继续出现和产生“冤案”与“错案”。 但要彻底地消除人们心中存在的疑虑,还需要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斐索实验及双星实验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否则很难消除一百多年来,在一些人们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注:恒星光行差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斐索实验及双星实验,这四个重大物理实验是涉及到狭义相对论基础及检验“以太”理论的关键性实验。) 2M1A传播过程中所需时间为;光束2则是经过垂直于以太风(或以太流)来回的路径,根据图2(c), ,在AM2A传播过程中所需时间为:依据,得出,两束光的传播时间差为。如果在实验中把仪器旋转900,则使光束1变成是经过垂直于以太风(或以太流)来回的路径;光束2变成是经过先逆流后顺流的路径,设两束光的传播时间为和,则两束光的传播时间差为。因此由于仪器旋转900而引起的时间差的变化为,这种时间差的变化会引起干涉条纹的移动,然而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未观测到应有的干涉条纹的移动。(详细的内容介绍请见有关狭义相对论基础的论著)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其巧妙的设计与精确的测量,来观测光的运动,结果未发现干涉条纹的存在。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是如果存在以太,则要求地球表面的以太被地球完全拖曳;另一种解释是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历史上由于采用旧以太模型(粒子模型)进行论证,不能正确解释恒星光行差实验,人们被迫选择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笔者在《波源、介质、观察者相对运动时,波源的测定》一文中以有介质的波动模型解释了恒星光行差实验,其观测结果与实验相符,这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这样,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只能选择地球表面的以太被地球完全拖曳。如果地球表面的以太被地球完全拖曳,但人们在解释斐索实验时又碰到一点困难。 必须说明的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本目的是要检测以太是否相对地球运动,但在做理论分析时却采用粒子模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正如笔者在《波源、介质、观察者相对运动时,波源的测定》[1]一文中的论述,当介质(以太)相对运动时只能采用波动模型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恰好由于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以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