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 范敬宜是中国当代备受尊敬的新闻前辈,新闻界都叫他“老范”。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于13日13时42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9岁。 简介: 范敬宜(1931—2010),江苏省苏州市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文史哲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吴门画派的杰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吴门真传。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2010年11月13日13时42分,因病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9岁。 重修望海楼记 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予先祖范文正公曾为泰州西溪盐官,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把酒赋诗,以相酬酢。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已呼之欲出。历二十余载,乃有《岳阳楼记》问世,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泰州城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故前人称斯楼为“吾邑之文运命脉”,洵非虚语。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楼之举。公历二零零七年秋,巍然一楼飞峙泰州凤城河之滨,上接重霄,下临无地,飞甍浮光,崇阶砌玉,其势可与黄鹤楼、滕王阁媲美,允称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之再兴,岂独泰州一邑 “文运命脉”之象征哉! 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谐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愿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是为记。 工作经历 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东北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 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 1984年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 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 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2010年,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著作: 成名作:《莫把开头当过头》 背景:1978年秋天,范老结束了“文革”十年下放生活,回到辽宁日报重新开始被中断几乎20年的新闻工作 。那年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到1979年4月份的时候,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冷风,说是政策过头了。 当时范敬宜所在的报社农村部的同志为了弄清究竟情况,决定分头下去搞调查研究。采访结束后,范老根据所见所闻,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真实情况,写了一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登在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的一版上还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转载,还加了编者按。 佳作: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1979 《正确理解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 1990 《努力把经济宣传搞得有声有色》 1991 《关于舆论导向问题的思考?》 1996 《谈谈改进版面问题》 1998 《最易往往是最难》 2003 《当惊世界殊》 《如果周庄当年……》 2000 范敬宜的新闻生涯 儿时自办手抄小报,?“人之初”就与新闻有缘 ?痴心不改,下放劳动时最大心愿是当墙报编辑 离开新闻界,仍未淡出新闻? 岂能说范敬宜已淡出新闻? 记得他到人民日报的第一天,在欢迎会上讲了自己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的真情实感。不论在劳动改造中,在下放插队时,尽管他已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权利,还是不断地写作,化名投稿。他说,当时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在工厂或者农场当一名墙报编辑。1975年10月,他随一批农村干部到大寨取经,路过北京时进城到王府井大街的人民日报社看望老同志,没想到那天是星期日,找不到人。那时天色已晚,只好在人民日报社门口的报栏前看了一夜的报纸。当他望着报社一个个灯火通明的窗口,不禁感触万分,心想:在这里工作的人该有多幸福啊,可惜我永远不会有这种幸福了。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到这里当一名记者,一定会拼命干好!? 1998年,他即将离开工作了5年的人民日报,要去全国人大常委会任职了。离开人民日报,不少人以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