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规划学科的发展
9、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它与过去将住宅区的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方格的那种形式不同。 旧的方式,路格很小,方格内居住人口不多,难以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儿童上学及居民购买日常的必需品,必须穿越城市道路。在以往机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尚未感到过大的不方便。到20世纪20年代后,机动交通日益增长,交通量和速度都增大,车祸经常发生,对老弱及儿童穿越道路的威胁更加严重,而且过小的路格,过多的交叉口,也降低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旧的住宅布置方式,大都围绕道路形成周边和内天井的形式,住宅的朝向不好,建筑密集。机动交通发达后,沿街居住非常不安宁。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邻里单位”思想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些也与当时资产阶级搞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主义的意图相呼应。 “邻里单位”理论在英国及欧美一些国家盛行,而且也按这种方式建造了一些居住区。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小区规划” 理论: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9、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解决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予了社会问题,尤其是社区中的弱者以更多关怀。 9、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0、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 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有机疏散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期和同时代城市规划学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对欧洲、美国一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沙里宁认为,一些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扩展,同时内部又出现他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不断蔓延,这说明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认为对待城市的各种“病”就像对人体的各种病一样。根治城市有些病靠吃药、动点小手术是不行的,要动大手术,就是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10、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 他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由许多“细胞”组成,细胞间有一定的空隙,有机体通过不断地细胞繁殖而逐步生长,它的每一个细胞都向邻近的空间扩展,这种空间是预先留出来供细胞繁殖之用,这种空间使有机体的生长具有灵活性,同时又能保护有机体。 他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成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使用的地段。 10、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 11、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成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操作指导手册,其思想方法代表了理性主义的标准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系统工程、数理分析运用于城市规划中,产生了城市发展模型、城市规划控制模型等。 查尔斯·林伯伦1959年发表了《紊乱的科学》,呼吁冲破综合性总体规划的繁文缛节,重新定义规划自己的能力作用,达到真正能达到的规划目的。 12、城市设计研究 二战后,在规划物质环境方面,规划师一方面忙于工程实践,另一方面继续形态设计的理论指导和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分析方法。 1952年吉伯特出版《市镇设计》,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 70年代,物质形态的分析被批判,认为城市设计分析理论在关心美的创造的同时,却忽视了为谁创造美这一规划师的根本立场问题。 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上被提起。1985年罗西等编著《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