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VIP

有关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关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 调研时间:2013.07.10---2014.06.20 调研人员:罗兰天 黄艳琴 杨辉 王明武 郑文洁 林庆河 肖龙鹏 完稿时间:2014.06.20 目 录 序··············································(3) 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 一、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3) 1、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4) 2、培田古民居的村落结构···················(5) 3、培田古民居水口的布局···················(5) 4、培田古村落的人文·······················(6) 5、培田古村落的习俗·······················(7) 二、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7) 1、古民居的主要特点························(7) 2、建筑类型丰富多彩························(14) 3、培田古建筑艺术特色······················(15) 4、培田古建筑问卷分析······················(17) 5、我们的相关认知·························(20) 三、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21) 四、其它地方保护典型案例······················(22) 五、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建议··(26) 结束语············································(29) 附录一 ···········································(30) 附录二 ···········································(32) 序 2013年7月10日至7月30日期间,我们作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暑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一行3人前往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走访的对象主要是培田古村落。 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走访培田古村落的村民,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一些存在现状、保护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培田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培田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民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一、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 位于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素以城东的冠豸山而闻名遐迩。在县城西南方向大约20公里的地方,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就是培田村。 培田宋末建村,今属连城县的宣和乡管辖。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连城置县时,宣和属汀州府河源上里。明洪武年间,宣溪、南山合称宣和里,培田属六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1956年培田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管辖。培田村的村民都姓吴,其开基祖吴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宁化迁入,繁衍至今已历三十世,时近700年。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和特定的风俗民情习惯。他们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五十多座宗祠、书院、民居,构成了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继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客家建筑的又一瑰宝。 1、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 培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也恰好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河源溪(汀江上游朋口溪的一个源头)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了丰足的水源。村落正东一千多米高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笔架又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站在培田村当年的驿站———官厅的入口向笔架山看,笔架山、官厅与坐龙山正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官厅入口题额“斗山并峙”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若能乘飞机从高处俯瞰,松毛岭的三道绿色山峦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村外周边五个山头似五虎踞护;远在东边千米高的笔架山成为村落的东方矩障;蜿蜒绕村而过的河源溪似玉带环绕;南边水口处苍槿、香枫茂密,似巨人把口,整个古村落犹如人间仙境。其村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