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的特征间接性.ppt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形象的特征间接性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类型 贺拉斯认为青年“就象一块蜡,任凭罪恶捏弄,忠言逆耳,不懂得有备无患的道理,一味挥霍,兴致勃勃,欲望无穷,而又喜新厌旧。”成年人则“一心只追求金钱和朋友,为野心所驱使,作事战战兢兢,生怕作成了又想更改。” 而老年人是“更多的痛苦从四围袭击他:或则因为他贪得,得来的钱又舍不得用,死死地守着;或则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左右顾虑,缺乏热情,拖延失望,迟钝无能,贪图长生不死,执拗埋怨,感叹今不如昔,批评并责骂青年”。 文学意象 文学意境 意境存在的范围: 绘画、书法、建筑、摄影、电影等。意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易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得意而忘言”。 “意”的表达不仅靠语言,更要靠语言构成的“虚境”。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文学意境论的萌发。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皎然:“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宋人严羽:“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 明人陆时雍重点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人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王国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或审美想像空间。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一)景中藏情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景中藏情式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 朱自清《荷塘月色》; 张艺谋的“申奥”宣传片——自信、自强、自尊; (二)情中见景式 (二)情中见景式 (三)情景并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情景并茂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意境的审美特征 二、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实境——虚境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叫物镜、真境、事境。 虚境,指由实境引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又叫神境、情境、灵境。 实境——虚境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南宋 叶绍翁 实境——虚境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又是实境的创造的意义和目的,是实景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处于意境结构的灵魂和统帅地位。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韵味无穷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子在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指 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