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13).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72 法学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7/05总第189期 论招收公务员贝 学生徇私舞弊罪 荀丽城 [摘要]1997年刑法新增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但在立法上对犯罪构成的界定脱离实际,在司 法实践中没有实现新增罪名应有的价值,起到法律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刑法理论通说的犯罪构成为基 i 架,运用法学理论,结合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实际,论述本罪犯罪主体应是国家工作人员,即包括国家 i 机关工作人员、准国家工作人员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从事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的人员,提出单位亦可 j ;成为本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复杂罪过;犯罪客体侵犯的是复合客体,即侵犯国家招收公务员、学 ! i 生的正常管理活动,潜在侵犯不特定的公民的劳动就业权和受教育权,实际侵害某些特定的具体的人 : 的劳动就业权和受教育权。在本罪的客观方面,结合我国招收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提 出确定招 ;收学生工作徇私舞弊行为的条件,列举本罪情节严重的客观表现,运用因果理论辨思本罪危害行为与 i危害结果的关系。 . i [关键词]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犯罪构成 ; ;中图分类号:DF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7)o5—O172—o5 ● - … o … o - ● - ● - _ … … … _ - _ - - _ _ - _ … - - ● - ‘ - … … … … … ‘- · ·- ● ● - … _ … _ - _ _ - _… … ● … - ● … - ‘ _ … … … _ - - … - - _ - - - __ 作者简介:苟丽城,四川省招生办公室。四川成都 610016 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418条增加了招收公 1.国家工作人员不等同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的规定。但是,自该罪名规 从 1997年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定义 定以来的审判实践,以该罪名起诉者寥寥无几。 可见,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 究其原因,本罪在立法上采用了较为模糊的立法 的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处的国家工作人员一 语言,对犯罪构成的界定脱离实际,且到 目前为 准国家工作人员。依照这一规定,结合刑法分则 止,尚未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本罪作进一步的诠 中的某些具体犯罪规定,有的条文使用国家工作 释,以致本罪名在招收公务员、学生的实践中没有 人员,有的条文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国 完全实现法的价值,起到法律应有的作用。本文 家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有区别的。从 立足于法学理论,结合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实 逻辑关系分析,国家工作人员是上位概念,而国家 际,阐述该罪各构成要件的特征及相互联系,将现 机关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则是下位概念。 有的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与招收公务员、学生工 如果分则具体条文在犯罪主体上规定的是 “国家 作实际相结合,将某些过于模糊或不切实际的规 工作人员”,则意味着该犯罪主体既包括国家机关 定具体化,以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 工作人员,也包括准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分则具体 一 、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的主体 条文在犯罪主体上规定的是 “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则意味着该犯罪主体不包括准国家工作人 (一)1997年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 员。所以,国家工作人员并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依照1997年刑法第418条,招收公

文档评论(0)

ouyangxiaox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鞋类设计师,喜欢整理收集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