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猪锥虫病
论猪锥虫病
摘 要:猪锥虫病是由鞭毛虫纲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猪的血液和淋巴液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论文代写
关键词:猪锥虫病;传播;预防
1 病原及生活史
伊氏锥虫呈柳叶状,前端尖,后端稍纯,长18~34 μm,宽1~2 μm,近虫体中央有一椭圆形核,由近后端部发出一根鞭毛,沿虫体一侧边缘向前延伸,成为游离鞭毛。鞭毛与体部有波动膜相连。虫体寄生于动物的肝、脾、淋巴结、骨髓及血浆、淋巴液内,靠体表渗透作用获得营养,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2 流行特点
马属动物易感,原来少见于猪,最近发现感染猪,且呈扩展之势。虫体通过吸血昆虫刺螫传染源后再叮咬其他易感动物或采血、注射时,器械消毒不彻底,通过污染的器械机械性传播。本病的发生季节和流行区域与吸血昆虫的出现季节和活动范围相一致,一般7-9月发病高峰。
3 致病作用
主要由锥虫毒素引起发病。锥虫侵入机体后,迅速繁殖,虫体增多,同时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而锥虫自身又相继死亡,释出毒素,游离于血液及组织液中。这些毒素,首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继而侵害造血器官一一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红细胞溶解,导致红细胞数减少,出现贫血。当肝功能遭到破坏时,即不能正常地进行肝糖的储存,所以到病的后期,常常发生低血糖症和中毒;血液中乳酸的增加,使血液的酸碱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红细胞数减少,氧供应不足,又从而破坏机体的氧化还原过程,终致各种有害的代谢产物不能完全中和,又不能充分排泄,因之引起酸中毒。
4 临床症状
潜伏期约7 d,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数日,而后经短时间的间歇,再行发作。在发热期间,病猪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尿量减少,尿色深黄,在间歇期间,病状缓解。再次发热后,症状加重,高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逐渐消瘦,眼结膜水肿,有时有出血斑。
5 病理变化
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胸前、腹下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呈髓样浸润。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脾脏肿大1.5~2.0倍,颜色变暗。
6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一般做如下检查。
6.1 血液虫体检查
6.1.1 压滴标本检查 用生理盐水1滴置于载玻片上,用盖片的一角沾取血液l小滴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盖上盖玻片,用400倍扩大的显微镜检查。
6.1.2 涂片标本检查 取血液一滴制成很薄而均匀的涂片,姬姆萨染色,油镜观察。如有虫体,虫体呈卷曲柳叶状,胞浆呈淡兰色,核椭圆形紫红色,一侧有淡红色的波动膜,鞭毛染成红色。
6.1.3 集虫法 采血液置离心管内,加抗凝剂,离心沉淀后,取血浆与红细胞之间的白细胞层涂片,镜检,查虫体。
6.2 动物接种试验 取可疑病猪血液0.2~0.5 mL,腹腔或皮下接种于小鼠,每隔1~2 d采血检查1次,以压滴法检查,可在血液中见到活动的虫体,若连续检查1个月以上仍不见虫体出现,可判为阴性。 毕业论文
6.3 血清学检查 可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免疫学诊断。
7 治疗
治疗要早,用药量要足。治疗首选药物为氟洛芬,每日1次,病重者连续使用3 d,轻者间隔1 d,使用2次。也可用贝尼尔、安锥赛等。
在使用特效药治疗的同时,应根据病情,进行强心、退热、健胃、缓泻等对症治疗。
8 预防 环境和猪舍喷洒敌杀死、杀灭菊酯、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药,杀死吸血昆虫媒介,防止吸血昆虫传病。采血、注射器械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
9 病例 2005年8月5日项城高寺乡吴庄养猪场,发病猪体重40 kg,发病18头,体温41℃,皮肤苍白,眼结膜水肿并有出血斑,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大便干结。 8月9日,带一头濒死猪来检查,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胸前、腹下最为明显。胃粘膜脱落、溃疡;实验室检查,用压滴法和涂片法均查出锥虫,确诊为猪锥虫病。治疗:(1)20%氟洛芬,每头肌肉注射4 mL:(2)解热特灵,每头肌肉注射8.0 mL,两种药同时使用,但不能混合,每天1次,连续使用3 d;随后,肌肉注射复合B注射液、西米替丁注射液,连用3 d。8月15日回访,猪体况正常,实验室检查,未查出虫体。
预防:1)同场其它圈舍猪用氟苯尼考原粉拌料,每t料加50 g,连用7 d。2)清除猪场内及其周围杂草,并喷洒敌百虫杀灭吸血昆虫。3)加强饲养管理,注射器械严格消毒,环境降温及增加饲料营养等。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养猪生产必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殖。但一家一户的问养方式,目前仍较普遍。因此,这种多模式共存的养殖状况使猪病流行的复杂性增加,而且控制的难度也大。养猪场要科学饲养,搞好环境卫生,树立“预防为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