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上半学期七年级初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年上半学期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检测(20分)
(一)(汉字的掌握情况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束缚 憧憬 祈求 溺爱
2.根据给出的拼音写汉字(2分):
白xī 【 】wò龊 【 】心有余jì【 】人声dǐng沸【 】
3.请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1分)
A.考秕 含蓄 委曲 酣然入梦
B.腌渍 呜咽 夭折 高飞远飏
C.渐愧 催残 煞风景 多多益善
D.疝气 麻痹 乞丐 遥不可即
(二)积累与运用(15分)(第1—8小题每句一分,9—10小题每题二分书写一分)
4、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6、□□□□□□□,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与君离别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9、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与杜甫诗中“润物细无声”意似相似的诗句:、□□□□□ □□。
10、《滁州西涧》诗中运用对比,表现诗人虽有志改革,却无力回天,思归又不能的两难境地的诗句是:□□□□□□□,□□□□□□□。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含有飘零之感、离愁之狠,且迁谪之荒凉、道路之艰难的句子:□□□□□□□,□□□□□□□。
12、花木兰替父从军谱写了人间礼孝的赞歌,有人为了赞美木兰创作了一副对联,请你针对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孝女替父出征 下联:
13、你的朋友对手机越来越依赖,就餐、乘车、甚至开车,越来越多的人低着头,手指在屏幕前来回滑动,注意力都集中在发亮的银屏上方寸荧屏上,对身边的人和事缺少关注,面对“手机族”这一现象,你想劝说自己的好朋友们,加强大家的沟通,减少手机的使用,你怎么说?
二、 阅读(40)
(一)古诗文阅读:(甲)阅读古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1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本文( )代( )(人名)所做。(1分)
15、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心乐之 ( ) ②悄怆幽邃( )
③不可久居( ) ④水尤清冽( )
16、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的含义(2分)
17、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18、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3)
(乙)课外阅读下面的作品并回答问题(5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丑奴儿:词牌名。、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19、“少年不识愁滋味”中的“识”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
20、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愁”的?(1分)
21、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3分)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捡拾一地暖
那个时候我还小,家还在农村,我家是村西的第二户,第一户是几年前从唐山搬过来的一家。那户人家很穷,虽然当时每一家都不富裕,可他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只有一个人的口粮地,产的粮食甚至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秋天的时候,家家户户从田地里用马车往回运粮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