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丽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
丽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摘 要:丽江是中国主要旅游热点地区和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完善其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成为迫切要求。探讨旅游小城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以期对区域旅游发展。
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丽江依托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双赢的“丽江模式”。2012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99.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11.21亿元人民币,以无可争议的旅游发展优势成为中国主要旅游热点地区之一。随着泛旅游时代的到来,加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现建设成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丽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旅游公共服务是由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针对旅游者的特定需求所提供,同时能为非旅游者所共享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丽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包括旅游基础、旅游公共信息、旅游行业指导、旅游公共安全监测等内容的基本保障体系。
1.建成了较完整的市内外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对外交通方面,初步实现铁路、公路、航空并行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市内现有运营公交线路17条,形成了连接市区、市郊景点如丽江古城、红太阳广场、黑龙潭、束河古镇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公共交通网络。其中7路车是云杉坪专线,另有丽江玉龙雪山旅游巴士专线。根据2011年丽江市规划局制定的《丽江市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方案[1],丽江将规划形成两条旅游环线,提升了城市公交旅游综合服务的能力。
2.丽江旅游发展紧扣“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核心要素,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完善了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地方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例如旅游住宿形成了从普通民居客栈到星级酒店、特色五星酒店等多层次、特色鲜明的接待体系。
3.逐步建成全方位、科技化、人性化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建有专门的游客集散中心,集自助旅游、团队旅游、旅游集散换乘、票务预订等全方位旅游服务;2009年投入使用30台中英文“电子导游”旅游信息查询系统;2011年建成丽江市规模最大的白龙文化广场旅游集散中心和玉河广场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建设有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如云南省旅游网、丽江旅游网、云南丽江旅游信息网等;发布了旅游监督、投诉电话等联系方式;建立了旅游综合数据库和“一卡通”结算旅游消费平台。
4.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方面,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旅游行业服务规范、行业标准、行业管理等的地方性规范管理文件,例如《云南省旅游条例》、《旅游行业标准》、《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丽江市旅游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丽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供给水平较低。
主要体现在:部分景点的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设计不合理;旅游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够及时和准确;市区旅游公共自行车服务、旅游信息公共(免费)手册、旅游食品卫生安全、旅游安全救助、旅游志愿服务系统等建设不够。
2.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发挥的作用定位不准确。
旅游业的发展过分强调其经济效用和经济产业属性,一些具有公益性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存在有偿消费的现象。政府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也偏重于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促销、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等盈利性项目建设。
3.跨部门合作意识不强,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率低下。
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交通、城管、建设、卫生、公安、金融、通讯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立足于各自立场角度,往往难以就旅游公共服务整合、协作达成一致,导致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产品短缺和能力低下成为普遍问题和突出难点,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丽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参与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建立有效的多部门合作协调及约束监督机制,为旅游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实践提供依据和保障,例如制定与旅游发展相关行业服务的标准制定及质量监督、旅游消费权益的保护、旅游市场准入审批及年检、违反行为处理等。
2.加强旅游信息类服务和城市旅游休憩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继续完善旅游基础交通、景区导游系统、旅游住宿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
其次,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吸引体系,游客能通过感受城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韵味,进行“深度游”和“慢游”。因此,应着力加强城市旅游休憩服务设施建设,例如市政公园、休闲街区、特色美食广场、环城游休憩带、自驾车服务体系等项目的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
3.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评价体系。
就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效果而言,居民、旅游者等需求方的感知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因此建立以游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