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大孤山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大孤山古建筑群的历史与保护
班级:高二(1)班
组长:陈相凝
组员:刘春秀 史佳鑫 吴俊鑫
王文晓 杨洋 唐晓琳
指导教师:姜晓丹
目录
● 摘要
● 研究背景
● 目的与意义
● 研究方法
● 任务分工
● 活动时间
● 研究过程
● 总结报告
● 体验与反思
● 致谢
● 活动剪影
摘要
大孤山?建筑群是清代中晚期的古建筑遗存,也是我省现存下来规模较大、较完整的三教(佛、道、儒教)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唐代,辽代建有佛庙,由于兵灾破坏和风化侵蚀,至明代末期“殿宇荒废,仅存基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山东崂山金山派道人倪理休,云游此地,见有古刹遗址,便发愿重建庙宇。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娘娘殿(即三霄娘娘殿)工程中,地下掘出十六尊辽代时期铁铸罗汉,因此又增建罗汉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天后宫(即海神娘娘殿),由于光绪六年(1880年)发生火灾,将正殿及两厢全部烧毁,于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嘉庆七年(1802年)重建大雄宝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建地藏庵,民国后期,将地藏庵改名为地藏寺。道光四年始先后修建戏楼、财神殿、龙王殿、玉皇殿、钟楼、文昌阁、吕祖亭。历经清代的重建、增建和维修,逐渐形成如今之规模。大孤山古建筑群位于孤山镇,座落于大孤山南麓。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又经乾隆、嘉庆、道光等各个时期的重修和营建,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上庙、下庙、戏楼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其建筑既有中原明式宫廷建筑风格,更具有北方满族民居的结构,建筑技艺精湛,雕梁画栋,垂脊飞甍,斗拱雀替,砖雕壁画,呈现出一派大气磅礴的民族建筑风采,是中原汉文化与东北满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最大的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落。建筑群由上庙圣水宫、三宵娘娘殿、佛爷殿、龙王殿、玉皇殿、药王殿和下庙天后宫、后五殿、地藏寺、大雄宝殿、文昌宫、财神殿、关帝殿、吕祖庙、戏楼等建筑组成。殿、堂、楼、阁共126楹,一条中轴线贯穿升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平面整个布局构成了一个繁体的“寿”字,寿山福地,颇具匠心。有“紫液圣泉”、“半覆神殿”、“祖孙银杏”、“无字古碑”、“梨园孤楼”、“第一神宫”、“无双砖雕”、“三教共和”,堪称“八绝”,古今盛名海内外。天后宫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成为中国北部沿海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由于兵灾破坏和风化侵蚀,至明代末期“殿宇荒废,仅存基垣”。光绪六年(1880年)发生火灾,将正殿及两厢全部烧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