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命题逻辑及形式系统
第五章 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 第一节 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发点 第二节 P系统定理的证明 第三节 P系统定理的演绎 第四节 自然演算—NP系统 第五节 命题逻辑的系统特征 第一节 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法点(1) (一)?? 语法部分,关于对象语言的理论。 1.初始符号: (1)p,q,r,s… (2)?,∨ (3)(,) 2.形成规则(π,A,B,C等为元变项): (1)初始符号(1)中的任意符号π是一合式公式; (2)如果符号序列A是合式公式,则(?A)是合式公式; (3)如果符号序列A和B是合式公式,则(A∨B)是合式公式; (4)只有符合以上三条的符号序列是合式公式。 第一节 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法点(2) 3.定义(用D表示): D1(A→B)=Df(?A∨B);(蕴涵) D2(A∧B)=Df?(?A∨?B);(合取) D3(A?B)=Df(?A∨B)∧(?B∨A);(等值) 4.公理(用A表示公理,用元符号?表示其跟随的公式是本系统要肯定的): A1 ├ ((p∨p)→p);(重言律,或去析公理) A2├ (p→(p∨q));(析取引入律,或加析公理) A3├ ((p∨q)→(q∨p));(析取交换律,或交析公理) A4├ ((q→r)→((p∨q)→(p∨r)))。(附加律,或蕴析公理) 第一节 公理演算—P系统的出法点(3) 5.推理规则(或变形规则,用R表示): R1(代入规则):在一个合式公式A中,用一合式公式B代替A中某变项π的每一次出现(或将A中的π全部代以B),从而得到合式公式A(π/B)。即从?A可得?A(π/B)。 R2(分离规则):从A和A→B(或(?A∨B))可得B。 R3(定义置换规则):定义两边的定义项可以互相替换。设B=DfC,A(B)为包含公式B的A公式,A(B/C)为在A中用公式C置换B的公式。即从├ A(B),可得├ A(B/C)。 1.符号结合力规则: (1)公式最外面的一对括号可省略,若有不能省略的括号,其结合力最优先; (2)真值联结词的结合力依下列次序递减: ?,∧、∨,→,? (二)语义部分,关于符号和公式解释的理论 2.关于形成规则 例:判定?(?q∨r)∨?(p∨q)∨(p∨r)是否为公式。 根据规则(1),p,q,r是公式,因为它们都是字母表中的字母,都属于π,进而属于A。根据规则(2),?q是公式,因为?q为?A。根据规则(3),?q∨r,p∨q,p∨r是公式,因为它们均为A∨B。再根据规则(2),?(?q∨r),?(p∨q)是公式,它们可看作是?A。再两次根据规则(3),最后判定?(?q∨r)∨?(p∨q)∨(p∨r)是公式,因为它们可看作是A∨B。 对公理的解释 每一条公理都是本系统最基本的重言式,其真值,可用真值表方法判定。 关于推理规则(1) (1)关于代入规则(R1) 该规则要求只有命题变项π才能被代入,而 其他多于一个符号的公式,例如?p都不能被 代入。但是,对于代入的公式B是没有限制 的。另外,如果在A中的π出现不止一次,那 么在代入时必须到处都用同一公式B代替,不 能用不同的公式代替,也不能有的不代替。 举例: 设公式├A为:├p∨q→q∨p A中被代入的变项π为:q 代入的公式B为:?q 合法代入(├A(π/B)):├p∨?q→?q∨p 不合法代入:p∨?q→q∨p(未对π在A中的所以出现即每一个q进行代替) 关于定义置换规则(R3) 这里的置换和前面的代入是不同的。置换要求置换公式和被置换公式是等值(或可互相定义)的,而且是在被置换公式出现的某些位置上进行替换。代入则不要求代入公式和被代入公式等值,但必须在被代入公式出现的所有位置上进行替换。 举例: 设公式├A为:├p→p∨?q A中被置换的公式B为:P∨?q 置换的公式C为:q→p(要求:B=dfC即p∨?q?q→p) 置换后所得公式(├A(B/C)):├p→(q→p) 关于符号省略规则 根据形成规则所构造的公式,其符号过多也过于复杂。我们可以作些简化。本规则是在保证不影响原公式固有层次的前提下,对公式的简化。例如根据本规则,P公理可简化为: A1.├p∨p→p A2.├p→p∨q A3.├p∨q→q∨p A4.├(q→r)→(p∨q→p∨r) 3.2 P系统定理的证明 所谓P定理的证明,乃是一有穷的公式序列A1,…,An,其中每一公式Ai(1≤i≤n)都适合以下条件之一: (1)Ai是一公理; (2)Ai是一已证定理; (3)Ai由本序列在先的一个公式经代入或置换所得到; (4)Ai由本序列在先的两个公式Aj和Ak(其形式分别为B和B→A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GTJ08-2001-2016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ocx VIP
- 原子结构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沃尔沃-V90 Cross Country-产品使用说明书-2020款 T5 AWD 智尊版-V90CC T5 PZ10GC1-3110819w46V90CC_OMA~Z.pdf
- 16J934-3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常用构造做法.docx VIP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10kV接入系统报告.docx VIP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控制程序.docx VIP
- 典范英语4a Lesson3 The Camcorder课件.pptx VIP
- 高二化学集体备课教案.doc VIP
- DG_TJ 08-2186-2023 降水工程技术标准(正式版).docx VIP
- 新土地管理法解读.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