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岑边塞诗异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高、岑边塞诗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 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 异同 沉雄浑厚 浪漫奇丽 尚质主理 雄奇瑰丽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世人把“高、岑”并称。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与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与“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与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与生活。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与热情。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与《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与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与冷静的观察。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与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与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如高适《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战士军前半死生”、“相看白刃血纷纷”等描写,既写出了边地环境的艰苦,又表现出了征战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歌颂了战士勇于牺牲的悲壮。慷慨悲壮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之惨炎万里凝。”、“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苦寒。使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边疆将士为保卫祖国不顾环境恶劣,不畏冰雪严寒的豪壮气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有:“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描写,既写出了沙场恶劣的环境气候,也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高适、岑参的诗道:“高、岑之诗悲壮,使人读之感慨。 二、高诗“沉雄浑厚”,岑诗“浪漫奇丽”的气质差别。 高、岑二人的诗,虽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诗风相近,但仔细品读又觉气质不同。高诗表现为“沉雄质气,浑厚骨力”,岑诗表现为“浪漫而奇伟壮丽”。 高适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最大的特色与最高的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能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强烈。他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与同情,既歌颂了他们的“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的精神,更休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如在《蓟门五首》中写道:“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沾臆。” 更可贵的是他还能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等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因素。例如他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 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 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忧忆李将军。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胡骑凭陵杂风雨”的猖獗与我军“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的危机情形,更写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难能可贵 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