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章:精神病态及犯罪.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精神病态及犯罪

第四章:精神病态与犯罪 —生物心理因素的一个研究焦点 赣南师院教育科学学院 甘 霖 奎伊的行为分类 ①未社会化的攻击型 -LT A ; ②焦虑一退缩一烦躁型 ③注意缺陷型-不成熟一能力不足型 (AD); ④社会化的攻击型 一.精神病态及其概念的历史演变 精神病态与成人犯罪、惯犯和暴力犯罪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精神病态的形成有复杂的生物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学习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离开了精神病态的神经生理异常的认识,就很难准确地理解“精神病态”的本质与内涵。 本章仍是从神经生理去探讨“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 的历史发展渊源 精神病态:通常用于描述一类在心理、人际和神经生理等方面明显异常的人。 概念的历史演变: —19世纪早期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hilip Pinel)认为:有必要区分出-具有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但没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皮奈尔用“不伴谵妄的躁狂症”(法语manic sans delire意为:躁狂但不疯癫)来描述这类残忍、无责任心、无道德感的行为。 心理学家罗伯.海尔 (Rober Hare)所做的工作 为了厘清“精神病态”与“社会病态”即“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概念交叉和混淆,Hare将精神病态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原发型精神病态。形成路线:神经生理异常。—当我们说精神病态时,即指原发型形精神病态。犯罪的高发人群-终身犯罪人。 ②继发型精神病态。形成路线:心理疾病派生出来的。 ③逆社会行为型精神病态。形成路线:社会化过程中各种不利的发展性因素所促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回忆终生犯罪人的描述) “终身持续犯罪人”(LCP )与 “青春期犯罪人”(AP)的比较研究 LCP与AP的比较 LCP AP 犯罪或反社会行为起始 早期(3岁) 晚期(青少年早期) 犯罪行为持续 持续一生 在成年早期停止 犯罪行为类型 多种多样 多种多样 发展背景 通常有神经问题 神经及功能正常 注意缺失/多动及品行问题 学业技能 低于平均水平 等于或高于平均水平 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 同上 同上 原发型精神病态的行为描述 美国佐治亚洲Augusta市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哈维(Hervey Cleckley)是对精神病态行为进行描述的先驱。其职业声望源于其写实小说《三面夏娃》而著名,而其专业著作《心智健全的面具》才是对精神病学领城的贡献所在。 精神病态患的犯罪模式 格顿(Gretton)对精神病态犯罪的模式是这样描述的:“缺乏正常的伦理和道德感受,按他们自己的准则生活。他们倾向于-使用冷血的、工具性的威胁和暴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无视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权力。” 海尔(Hare) “精神病态者容易投入…不带任何情感的暴力犯罪,这对于社会大众尤其是执法人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联邦调查局(1992)的一份报告指出:因公殉职的人员有一半是被精神病态罪犯杀害。 犯罪缺乏明显可辩的理性动机。源于刺激寻求,更具冲动性。 原发型精神病态的核心因素 原发型精神病态是犯罪的高发人群。如果能将这部分人群分离出来,对预防和控制犯罪均有重大的意义。 为此大量的犯罪心理学家投入了-精神病态的测量。 ①22项的精神病态核查表PCL ②20项的修订版PCL-R ③12项的精神病态核查表-筛查版PCL:SV ④精神病态核查表-青少年版PCL:YV ⑤精神病态-筛查:研究版P-scan 预测严重犯罪的指标 Lynam(1997)认为以下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严重犯罪: ①精神病态的测量分数; ②家庭贫困或社会经济地位; ③犯罪前科 ④IQ与冲动性相比 精神病态的神经生理研究 精神病态的EEG研究 D.Hill和Watterson(1942)研究发病现:在清醒放松的状态下,精神病态组的EEG-65%表现为慢波(δ和θ);正常组的脑波则表现为快波(α和β),只有15%表现为慢波。 (δ和θ)指征皮层低唤醒水平; (α和β)指征皮层高唤醒水平。 Hare(1970)发现,儿童在清醒放松的状态下EEG也表现为慢波,由此推断精神病态的人皮层成熟滞后,Hare称之“儿童脑”。研究还发现精神病态者的脑波在40岁左右趋向正常。 * * 本章的教学目的: 1.准确理精神病态这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2.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厘清精神病态与精神障碍、社会病态、自我中心的异同。 3.精神病态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