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古汉语部分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2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级古汉语部分讲义

PAGE PAGE 95 2008級古漢語部分講義(辭彙語法部分) 緒論 什麼是古代漢語: 漢語 使用人數最多,歷史悠久(蘇美爾、巴比侖、漢字) 陳澧《東塾讀書記》:蓋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于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之聲之跡也。 兩個系統: 文言: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這种形式為以後歷代的仿古作品所沿用。 白話:一種是六朝以下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它為歷代的通俗作品所使用,是現代漢語的直接淵源。 學術界意見有分歧:一些人主唐宋說。我們贊成后者,東漢至魏晉六朝,漢語產生巨大的變化。六朝的樂府民歌,志怪小說,文人筆記小說如《世說》,農學著作如《齊民要術》,尤其是東漢而后大量的漢譯佛經。 要研究古代漢語的教學語法體系,首先必須確立它的範圍。傳統的認識以為,古代漢語即古漢語,古漢語只講以先秦兩漢為基礎的“文言”,所謂古漢語的語法體系也就是文言的體系,因而大多的古漢語教材都奉行這一精神。對此,筆者不敢敬同。筆者以為,既然公認古代漢語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那麼其語法體系就應涵蓋這兩個部分,否則,它只能叫做“文言語法”而不能稱為“古代漢語語法”。這是從“名”、“實”的角度考慮。從古漢語的課程性質說,它是基礎課,也是一門重要的工具課,對於文史類學科尤其如此。學習古漢語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它為工具去閱讀利用古代典籍。古代典籍的範圍,自然包括了不管是用文言還是用白話記錄下來的古代作品。若只講文言語法,又怎麼能達到這個為大家所認定的目的?造成目前這種“偏枯”的局面,還跟傳統的誤解有關。過去總是認為,古白話接近於現代漢語,一般理解不至有大的困難。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一些古白話作品如六朝雜帖,敦煌變文等,其理解的難度比文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即語法系統本身,若只講文言語法,也存在著不好解決的矛盾,例如代詞、助詞的系統,量詞一類是否設立等。再從漢語史的角度來說,白話是現代漢語的直接淵源,我們研究古代漢語,是為了更好地為現實服務,在古漢語的語法教學中,至少應該粗略地提示出古今漢語的語法傳承關係,從而深化現代漢語的教學。要做到這一點,而今已具備了頗為成熟的條件,近幾十年特別是近幾十年的古白語法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專著、論文為數不少,其間不乏精闢的見解。可惜的是,這些成果一般只是為同行所知曉,遠遠未達到它應產生的社會效益。曾有中文系的教師當面善意嘲諷筆者說:“你們搞古漢語的人寫的東西,只有你們自己在看。”雖是玩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漢語史研究的意義不為人們理解,研究的成果也因不為圈外人知曉而被嗤為無用之物。這種現狀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也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倘若新建立的古漢語語法教學體系對白話語法研究取捨得當,有機地納入該體系,其知識的輻射的作用和效果將是無法估量的。譬如而今高校的現代漢語教師,有不少人是不大注意或無暇顧及漢語史的研究成果的。講現代漢語語法,在一些人來說不免“斷章取義”,就現代而論現代。如果古漢語語法教學對古白話語法系統也不予交代,那勢必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似乎結構助詞“的、地、得”等現代才有,而語氣詞“嗎、呢、哪、吧”這類也是隨著白話運動才產生的,等等。這一點,對師範院校的古漢語語法教學尤其重要。克服了“偏枯”的積弊,在校的師範生能溝通(至少是大致瞭解,腦海裏有一組粗線條)古今漢語的語法傳承關係,那麼在將來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對於漢語語法問題便能夠給學生以更為圓滿的回答。 總之,筆者以為,古漢語教學語法系統的建立以先秦兩漢語言為基礎是無可非議的,但不能不考慮古白話的語法以及古今漢語的關係,因此應該在共時的前題下兼顧歷時,從而勾畫出古漢語語法系統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基本輪廓來。 (原載《中國語文》1996年3期) 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漢語: 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繼承和發揚。汗牛充棟的典籍需要我們去閱讀,吸收,整理。張之洞《書目答問》:“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小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 各學科的歷史淵源。 這里,我轉貼一篇劉家和教授應王寧先生之邀為北師大中文系博士生、碩士生所作的一篇講演: 王老师,各位学者,我先说明,我只不过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学——人文学科的基础”。如果准确地说,是“小学——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我为什么要把“中国传统”去掉呢?是因为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是我们今天人文学科的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