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已知走向未知 - 欢迎光临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校园网
目 录
语文组
1. 从已知走向未知
从已知走向未知
——《地动仪》教学反思
邓宪英
【案例节选】
一、感知全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地动仪的样子。
生2:这知道了地动仪的作用。
生3: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人早了1700多年。
生4:……
二、学习地动仪的样子部分。
师:请你读出文中写地动仪样子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
学生看图,再听一位同学读。
师:如果请你来介绍一下地动仪的样子,和同桌商量一下你打算讲些什么?
同桌讨论。
汇报:
生1:我要说出地动仪是什么做的。
师: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介绍地动仪的材质。
生2:我要介绍它的形状。
师:文中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来说它的形状的?
生:比喻句。
生3:我要说出它的美观,上面有龙、铜球和蛤蟆。
师:请你试着说说地动仪是上面样子。
(学生自由说)
汇报及师生评价。
三、学习地动仪的作用部分。
师:地动仪是怎么工作的?
生从文中找句子。
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地动仪是怎么测地动的。
四、评价张衡。
师:通过读课文,你感觉张衡是个怎样的人?
生1:科学家(一定……肯定……必定……)
生2:担心民众(焦急……慰问……)
师引导用“慰问”“焦急”造句,体会出“慰问”一词中上对下的关系。
五、质疑。
师:学习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1:汉顺帝
生2:陇西
生3:欧洲地动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
教学反思:
在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有效的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已知走向未知是对知识的合理建构。从已知走向未知即着眼于学生的生长点(最近发展区)。
一方面,课上,教师没有急着讲,而是先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一方面检查了学生预习和初读课文后的粗浅感受,另一方面给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初步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尽管学生还不能一次全面概括。
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言语训练:通过比喻手法,有条理地介绍地动仪的样子;描述地动仪的作用;并将阅读理解上升到评价层面,从文中找出依据评价人物,并相机进行词语理解造句练习。在此过程中进行了比较扎实的语文训练。
另一方面,了解未知和了解已知同样重要。课堂上,教师在后面询问孩子们:“学习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涉及的内容从词语的理解到句段含义的体会,从课文内容的把握到语言表达的奥妙。在质疑中孩子们的思维不断撞击,很多时候,有人这边刚提出问题,还不等老师说话,那边已经有人举手愿意解答。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他们的生命得到了自由的舒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如果开放性很强,就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探究。
从已知走向未知,从交流读懂了什么着手,到探讨不明白的问题,整个课堂上最活跃的就是学生,老师更多的是倾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老师更多的是点拨,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引导他们重新编码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及自己的认知系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且让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
《青蛙搬家》片段反思
————陈燕————
【案例再现】
师:为什么青蛙会遭遇这样的下场?
生1:因为青蛙太不谦虚了。
生2:青蛙开始肯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后来却不动脑筋,没有考虑张嘴的后果,所以遭遇这样的下场。
师:是的,我们帮青蛙出出主意,它应该怎么避免悲剧的发生?
生1:青蛙可以坐在大雁的背上,这样它就可以张嘴说话,不会掉下去了。
引导:哦,真会想办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
生1:青蛙太骄傲,太自以为是了!
生2:青蛙太没有礼貌了!
引导:看来这个办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
(生思考,终于一个孩子举手)
生1:青蛙其实应该这样想,表扬大雁就是表扬自己,因为办法是自己想到的,它就不会委屈,也不会张口,就不会掉下去了。
引导:这真是一只谦虚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团队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教学反思:
教学《青蛙搬家》,故事浅显易懂,但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这对于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
提问要有层次。
第一层次,提问“为什么青蛙会遭遇这样的下场?”,这是分析原因。第二层次,
提问“我们帮青蛙出出主意,它应该怎么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思考怎么办。第三层次,当学生想到了办法,但办法有漏洞时,应引导修正。提问:“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以此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败的本质。
评价要以积极评价为主。
学生经过思考后对问题的回答,也许有偏颇之处,但答案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
师应该给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