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农业的精髓是精耕细作.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农业的精髓是精耕细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中国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 1.农具材质的改进; 2.农用动力的变革; 3.耕种工具的革新; 4.灌溉工具的的发展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 3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 4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自告奋勇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 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争霸的需要。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耕作方式的发展: 1.耕作方式的演变; 2.自耕农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耕作方式的变化?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如果从这一点而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课堂小结 扇车 翻车 名称 镰刀 材质 木、铁 年代 现代 地点 广东省韶关市 特点 镰刀如半月,有銎装木柄,刈禾农具 名称 镰刀篓 材质 竹 尺寸 高26.5厘米,长22.5厘米 年代 现代 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 特点 镰刀篓用竹编成,圆底,腹如半月形镰,圆口直径,可同时放置镰刀数把。构思巧妙,实用性较强。 宝瓶口 泄洪.排沙.调节水量 控制灌溉流量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2 治理黄河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而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水患,大规模的改道就有6次之多,从汉代以来,历朝统治者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 治理黄河 东汉人王景,主持过一次封建时代最大规模的治黄活动,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历史上对王景治河充满了赞扬之辞: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除了一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古代还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如西域地区(今新疆)的坎儿井。 3 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雪融化的雪水经过山麓渗漏和砾石层的伏流或潜水而灌溉的一种独特形式。人们根据当地雨量稀少、气候炎热、风沙大的特点,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然后通过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下,可减少蒸发。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番一带大力推广,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4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郭守敬 (1231 —1316),中国元代科学家。 明代潘季驯 《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 利玛窦和徐光启 传教士利玛窦 开明士大夫徐光启 总结前代的水利经验 并介绍欧洲水利技术 徐光启 明代 农学 《农政全书》 问题: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1 耕作方式的演变 商周时期: 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耕”。 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春秋以后: 自耕农出现,即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 营方式形成。从此,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小农经济 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材料一: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é)田。” 材料二:”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商周时期由于家具的原始、耕作技术的落后,靠少量劳动者是无法耕种大批土地的。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强,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封建地主经济逐渐确立。 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关系发生改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