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适宜术
穴位贴敷疗法 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 咳嗽由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使肺气上逆而引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症状,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个阶段的主证时,即称为喘证。哮病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痰浊内伏为哮病的宿根,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证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塞不利,出现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则尤显,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诊断依据引自叶实用中医内科学曳。以上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属于虚寒证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症状明显加重或感受风寒后发病,而夏季病情减轻或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沉或弱。 治法:温经散寒。 操作步骤: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消喘膏药物组方选温经散寒、辛香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炒白芥子21 克,醋元胡21克,细辛12 克,甘遂12 克,药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汁的原汁(药物刺激量略高) 或用清水稀释2-3 倍(药物刺激量较小)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成18 份球形膏药丸备用,药物可以临时配制,也可以密闭包装冷冻储存。 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 天,三或四次为一个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也可长年使用。贴敷方法:取俞、心俞、膈俞3 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咯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可再覆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痛反映明显者应提前取下。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豫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遗留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渊变应性鼻炎冤也适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凉,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 推拿疗法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曰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有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易坠落等症状。检查:颈部活动受限,颈项肌肉较紧张,可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或胸大肌上找到压痛点。 压顶叩顶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X 线摄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本病相当于西医中的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治则治法: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常用手法: 滚 、拿法、按揉、点等。 操作步骤: 1、患者正坐,医者先用拇指点揉法分别在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神门等穴操作,每穴约 30秒左右。 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 滚 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 3-5分钟, 再用拿法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肩臂部约 3-5分钟。 3、在颈背部痛点处,用肘部点揉法操作 2-3分钟。 4、用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并拿捏两侧肩井及患肩至前臂反复数次,大约 2-3分钟。 熏洗疗法 跟痛症 临床可见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 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治 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应用足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约 1500毫升),用武火煎沸后,再煎 15-20分钟,将药液倒入桶或盆内使用。 每次浸泡 30分钟左右。每日 1-2次 10天为一疗程。 熏洗方:威灵仙 30克,艾叶、独活、羌活各 20克,红花 15 克,皂角刺、汉防己 20克,食醋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