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节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城镇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城镇职能 第四节 城镇体系 一、理论基础与假设 1、中心地理论 central place theory 理论基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假设 (1)均匀的平原,生产所需的资源特征是均匀分布。 (2)运输条件在任何地方都可行,且运输距离各处都相等。 (3)人口均匀分布,他们的偏好都相同。 (4)投入物和技术等的获得成本相同。 (5)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生产者尽可能扩大生产区。 (6)人们总是从最低、最近的中心地购买商品和劳务,厂商规定其产品的出厂价格,运费由消费者承担。 二、理论内容 1、中心地 一个经济活动区域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这些核心由若干大小不等的城镇组成。 城镇具有商业、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服务功能。城镇大都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心部位,被成为中心地。 市场区是中心地理论的地域细胞,一切市场系统均建立在这一细胞及其组合的图形之上。 2、市场门坎 能够满足中心地生存下去所必须获得的基本收益的市场区的范围。如果市场区小于这个范围,中心地就不能生存下去。 门槛人口:商业服务活动中的每一行业内,其活动和规模有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服务范围。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由于接受服务人次数的限制,其市场区是同居民平均光顾次数呈反比的。 3、等级分布 中心地的大小和排列具有规律性,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等级。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多,中心地的级别越低,数量越多,服务功能越少。根据门槛人口原则,可将各商业、服务行业分为高、中、低不同级别的序列,把各种行业的序列按地域再进行归并。 市场区结构和分布就是一个由大小经贸点和市场区交错叠合而成的市场网络。任何一个经贸点(城市、村镇、商业服务点等)均在网络中占有一定位置,具有相对固定的市场区,从而整个市场网络形成典型蜂巢状体系。 4、六边形 屠能圈所认定的圆形的缺陷:有一部分接受不到服务,或者接受重叠的服务。 其变换过程一般从分散的服务面,到服务面粘连以及服务面重叠,最后形成六边形市场区, 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1、市场原则 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遵循市场原则。 (1)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 (2)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6/3),即一个较高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即K=3。 (3)高一级中心地的面积正好是低一级的3倍。 (4)等级体系中,市场区系列为1,3,9,27,81;1、2、6、18…… 2、交通原则 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行,较低级的中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下一级的4倍,即K=4。1、3、12、48…… 3、行政原则 在交通偏僻和自给自足地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分布首先受制于行政管理和政治控制的需要,低级中心地完全被包围在高一级的中心地之内,以消除行政上摸棱两可的可能。市场区和行政区是一致的,高级中心地可以管理7个低级的,即K=7,1、6、42……。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国家的城镇分布可能出现的等级体系:一级城市1个,二级城市2个,三级城市6-12个,四级城市42-54个,五级城市118个。 1、理论作用 城市布局和城镇化的选址依据。 2、 缺陷 (1)静态一般均衡。 (2)许多因子如资源、地形等会引起城市区位的变异。 (3)一个国家和区域内城市体系往往是在一个、几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许多历史时期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行为原则是会发生变化的。 (4)现代消费者行为常常受到广告左右,所以城市的商业职能不再取决于它的地点位置,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的活动本领。 第二节 城镇的经济效应 一、聚集效应 二、规模效应 三、优位效应 四、创新效应 五、辐射效应 1、运输成本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市场的集中。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对某一地区进行纵向考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好的基础环境设施,使企业或某一单位内部的经营成本降低。这种成本的降低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由大家共享,即具有外部经济效益。 2、引起初始聚集的原因 城镇等区位点特殊的有利条件,运费和劳动费的最低。 城镇具有高度的聚集性,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技术、活动等的集中地,集中程度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提高,是区域内高质量的点。 3、聚集的次序 (1)原始聚集,农产品的流通交换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