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影视评论』 [电影众论]大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2007-1-16/宋子文   中国电影的主要构成不是大片,而是诸多的中小成本电影。以2006年算起,整整一年里中国电影的产量达到了330部之多,但我们能通过传媒得知并熟悉的作品,却仅仅限于大投资、大明星、大炒作的一系列大片,真正能在电影院通过正常渠道看到的,也仅仅只有九十余部。我们的电影产量逐年增加,为何在院线找寻不见,甚至也没有任何的商业动作、效益体现,它们都在哪里生存,又在向哪个方向去发展延伸呢?       很多声音都在呼吁拯救中国电影,说没有了票房的中小成本电影以及一些文艺片都被判了死刑,这是极其危险的讯号。这种声音自九十年代末就有,到了现在仍然普遍,一些新晋加盟到电影评论队伍的文艺青年们愤怒而悲壮地呐喊着,大有忧国忧民的愤青之势。尽管人们都在悲叹中国的电影市场,尽管都在哀叹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状况,但现实却是,中小成本电影却在大家的哀声中不断涌现,甚至是以年增几十部的速度大跨步地向前迈进。       搞电影的都疯了吗?明明没票房也要顶着枪口大批量地生产。难道他们都是只知艺术而不知市道的傻子,还是被理想主义口号鼓惑得迷了心志的神经病?其实,我们的担心都很多余,甚至都有些过分。中国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电影市场,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食物链,每个元素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的朝夕冷暖,并不象我们想象得那么令人忧心。       中国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着一系列扶持中小成本电影生产的相关政策。这其中效能最为显著的,就是名目繁多的电影基金。很多新电影人,都是依靠基金起家并逐渐走入主流的,九十年代崛起的第六代电影人,多数也都是借了基金的便利,然后再利用其他的渠道融资拍摄电影。我觉得,基金政策是我们电影局以及文化机构采取的比较英明的一种保护措施,很多声音都在指责官方对中小成本电影不够重视,我觉得那是天大的误会。基金电影,多数培育了商业目的不很清晰的文艺片,甚至是无利可图的艺术片,不让它们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大潮中被挤兑被消灭,这种保护在很多国家都曾有过,可以说普遍得不能再普遍。       有人会疑问,基金能有多少钱,够拍一部电影的成本吗?答案是能,毋庸质疑。为了扶持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积极性,很多基金都越过了百万大关,即便是最冷门的基金,也能达到六十到八十万之多,这些钱拍摄数字电影会有余富,即便是拍摄胶片电影,若不请什么特别大牌的明星、不拖周期、不做转移、不跨区作业的话,也已足够。新世纪了,地方都在发展经济,有些发达的大中小城市以地方宣传的名义,也相继成立了电影基金,数目有的都达到了一百五十万。这对于小成本电影来说,已然是大大的福音,很多人都挂在口头上无人投资无人青睐等等等等惰性的牢骚,想来都是很不着调的鬼话,不是在欺骗别人,而是在欺骗自己。       中国电影有多少基金?没有谁来专门统计过,我不妨先说说我所知道的几个。40岁以下的导演可以申请青年电影基金,新入行的才俊可以去申请新导演基金,拍摄城市题材的电影可以申请城市电影基金,拍摄农村题材的可以申请农村电影基金,拍摄教育题材的电影可以拿到教育电影基金。其他的,还有为了发展西部文化经济而设立的西部电影基金,以及专门为希望工程设立的基金。这些基金名目繁多,多得让人花了眼,加上以上提到了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企业为了提高文化知名度而成立的各种基金,已然将小成本的制作费用妥善解决,哪里来的所谓绝粮之说?       很多独立的民营电影机构,以及一些个人,在打算拍摄小成本电影之前,居然都学会了钻基金的空子。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一部电影既申请了青年导演基金,又拿到了城市电影基金,而且还在琢磨其他的基金范畴。一部电影身背几个基金的现象很普遍,一个成本百万上下的小成本电影还未开机,就拿到了几倍于电影成本的基金,这样的现象也开始逐渐蔓延普及。一些制片公司在利用申请基金的便利,狂赚这中间的利润,试想我拿到了三项基金后,总数目已经超过电影投入成本的三倍,这个赢利居然在电影尚未问世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你说他们能否不乐此不疲。       电影基金的发放,是好事,但一旦遭人利用赚快钱,就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我想,我们大家监督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对大片的不满以及对有关部门的抱怨上,应该多关注一下这种逐渐生成的歪风邪气,切勿让鼓励变成了商家的牟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国有财力流失。有关部门需要对市场进行规范,不要在每年递增的小成本电影产量数目统计上沾沾自喜,那种政绩的背后,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监管不能只看重影片的题材与内容,更应该监督基金的发放与执行。       小成本电影背着基金而来,产出后再卖于相关的电影频道,再出售音像版权与音像公司,再行走海外影展做国际交流,再申报某些地方的文化展映以及“五个一工程”奖,都会拿到大量的现金回笼。再者,当前的诸多小成本电影都在狂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