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故道单县段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黄河故道单县段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作者:刘长义 许钦红
刘长义,许钦红,单县水务局, 274300
摘要:阐述黄河故道单县段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对水土流失现状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故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综合治理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及综合治理投资的多元化,以期黄河故道的水土流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关键词:黄河故道单县段;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前言
黄河故道位于单县南边境,是单县及河南省虞城县的分界线,在单县境内长约40km,宽约1km,是一条中间低两边高的缓平坡地,中间还夹杂着决口扇形地和浅平洼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状况及不合理耕作,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每年因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大幅度增长之势,给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冲刷、淤积,故道土壤质地主要为沙质土,土体构型差,土质透水性好,吸附性差,易漏水漏肥,当地百姓称之为三跑田,即跑水、跑肥、跑土。冬春季:故道沙区植被枯萎,耕地裸露,大风肆虐,一般四级风即可扬沙,而每年四级风以上的天数又长达100多d,且又具有旱季风季同步的特点,造成了土壤严重风蚀。在夏秋季: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并承接上游客水,带走了大量泥沙,造成了土壤严重水蚀。
由于风蚀水蚀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2001年起,对故道进行水土流失观测、记录、实验。发现水土流失每年有增无减,自2001年至2010年间,每年对故道坡地侵蚀沟数量、侵蚀沟断面、水土流失模数及土壤N、P、K含量进行测算,具体情况如下:
对侵蚀沟的测算。对风蚀、水蚀造成的侵蚀沟,每年春、冬对故道坡面上的侵
蚀沟进行清点,并测量出侵蚀沟断面积,然后计算出每公里侵蚀沟的平均密度、平均断面积如表1。
表1 平均密度、断面积统计
年份 侵蚀沟/条 断面积/m2 2001 6.2 0.97 2002 6.8 1.12 2003 7.1 1.15 2004 7.7 1.21 2005 7.9 1.22 2006 8.5 1.28 2007 8.8 1.31 2008 8.9 1.33 2009 9.3 1.42 2010 9.9 1.53
水土流失模数测算:每年春季选择两块有代表性的地块,地块纵向宽200m,
四周培0.5m高土堰,使其成为封闭的小区,在小区低端各开挖一条长200m、宽6m,深1.5m的纵向集水槽,用以收集降雨径流冲下来的泥沙,每年测量泥沙体积,然后计算出小区土壤流失量,再根据集水槽对应的面积粗略折算出水土流失模数,如表2。
表2 水土流失模数t/a.km2
年份 水土流失模数 2001 2803.92 2002 2883.48 2003 2913.05 2004 3000.44 2005 3122.57 2006 3250.19 2007 3100.02 2008 3190.23 2009 3211.55 2010 3343.06
3)土壤N、P、K含量测算。水保办及县农业局土肥站技术人员,每年秋种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土壤取样,然后在土肥站进行定量化验土壤N、P、K含量,并及上年比较,计算出土壤N、P、K流失量,再及当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比较,算出当年流失量占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的百分比,结果如表3。
表3
年份 土壤含N量(%) 土壤速效
P(ppm) 土壤速效
K(ppm) N、P、K流失量占农用化肥施用量的百分比(%) 2001 0.21 7.12 104.3 24.84 2002 0.19 6.92 98.5 25.01 2003 0.16 6.88 96.6 25.12 2004 0.15 6.41 91.2 25.73 2005 0.12 6.13 90.01 26.03 2006 0.09 6.06 88.05 26.34 2007 0.06 5.97 82.13 26.83 2008 0.05 5.48 77.46 27.22 2009 0.03 5.22 62.37 27.68 2010 0.01 5.04 57.79 28.06
由表1、表2、表3数据可以看出,故道水土流失量逐年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年降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肥力日益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治理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项多部门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根据故道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地生产能力低的状况,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一是平整土地,兴修田间排水沟渠,二是营造防风林网,使沟成网、地成方、沟渠路旁林成行,沟、渠、路、林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