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和中国语_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
第18卷第1期 三 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01年3月
Vol 18 No1 J OURNAL OF SANM IN G COLL EGE Mar 2001
中国建筑和中国语言: 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
谭 学 纯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中国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 中国语言在不可见的
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 , 二者经由不同的
渠道发生、发展 , 但始终存在着文化契合点。
[ 关键词] 中国建筑; 中国语言
[ 中图分类号] TU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343 (2001) 01 —0038 —08
我在主编《艺术符号词典》和忝充《中华艺术文化辞典》“建筑”门类分科主编时 , 曾
感觉到 , 中国古人在运用建筑手段改造世界和运用语言手段表现世界的时候 , 存在着某种精
神上的相通。我试图描述这二者的相通时 , 首先注意到迪利的《符号学引论》把建筑归入
①
“后语言结构”。这表明迪利发现了建筑和语言的同构性 , 可惜没有展开为具体描述。也许
建筑和语言的异质形态给描述带来了困难 , 但是如果拨开表层遮蔽 , 还是可以发现异质形态
共同遵循的文化规则。从广义上说 , 建筑和语言都是一种人工创设的文化符号。在文化哲学
的意义上 , 人类的“家园”修建 , 在技术层面付诸了建筑 , 在精神层面交给了语言。是否可
以这样认为: 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 , 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
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 , 但始终存在着
某种文化契合点。
一、童年记忆 : 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
中国古人最初是通过建筑行为确立自身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的。虽然 , 初始阶段的建筑
不过是一种极简单的营造行为 , 初始阶段的营造物也只是一种形制极简的构筑 , 但它却是我
们的祖先从自然状态跨入文化境界的标志。以家为单位的“人化”空间从荒蛮的大自然中分
割出来 , 是原始初民运用营造手段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确证。同样 , 中国古人随着文字
的发明 , 由蛮昧走向了文明。因此, 在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 , 先民们怀着怎样的神秘、激动
和自豪感 , 是不难想象的。他们在崇拜、惊喜、赞美的同时 , 为华夏文明最初的辉煌 , 也为
世界上最古老的两项文化记录 , 编织出了美丽的神话传说。《易·系辞传》:
上古穴居而野处 ,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 收稿日期] 2000 —12 —23
( )
[作者简介] 谭学纯 1953 — , 男 , 安徽芜湖人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从事语言学、文艺学研
究。
38
上古结绳而治 ,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作为中国文化发端的《周易》, 以同样的叙述模式, 叙述了两项同样对人类生活产生深
远影响的文化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