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
刘顺安
?
??? 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562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376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
????一、魏惠王迁都大梁
?
??? 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从旧都安邑迁至大梁的?
?
??? 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迁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
?
??? 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其“六年”迁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东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其迁都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36中就指出:“魏之徙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由此可见,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这是因为:
?
??? 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最多;
?
??? 二是魏国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使疆域扩大至上述地区,形成了东、西两大地理区域⑴(参见图五:《魏国疆域形势图》),已初具了霸业的规模,这是其次;
?
??? 三是公元前391年魏、赵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占有大梁及其外围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⑵;
?
??? 四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战国前期,因韩国的北疆和赵国的南疆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不利于国内两大地域间的交通联系。河内(河南北部)和河东(山西西南部)的交通只有上党山区一线,如若受到秦、赵、韩的攻击,切断交通线形势就岌岌可危⑶,没有开拓的空间;
?
??? 五是安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利于魏国争霸的需要,使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安邑,地处晋南是一个盆地,北边是霍太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南边是中条山和黄河。此盆地面积较小,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大有恢复晋国统一局面野心的魏国,在这样的条件不得不迁都到地势形势十分重要,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和更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的大梁(见图一:魏国大梁、安邑地理位置图)。所以魏惠王刚即位不久,便将国都由安邑迁往大梁,以图霸争雄⑷,这是迁都的决定性因素。
?
??? 再谈第二个问题,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
?
??? 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这是战国时期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自汉、唐以来对迁都的时间,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有以下诸说:
?
??? 一是四年(前367年)说。见于《今本竹书纪年》。(惠王)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
?
??? 二是六年(前365年)说。《水经?渠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引臣瓒语曰:“《汲郡古文》云: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宋人罗泌《路史?国名记》也采用此说:“魏惠王六年,自安邑徙大梁,遂曰梁”。此外,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方诗铭和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古本竹书纪年译注》等,均作惠王六年。
?
??? 三是九年(前362年)说。《史记?魏世家》《集解》引《汲冢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南朝宋)裴? 《史记?集解》:? 案《解冢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萧清先生《中国古代货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卓手机刷机包制作.doc VIP
- 学生如何预防颈椎疾病.pptx VIP
-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
- T_CTSS 58-2022_茶叶感官风味轮.pdf
-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物理试卷及答案.pdf
- 保险投诉培训课件.pptx VIP
- SWITCH暗黑破坏神3超级金手指修改 版本号:2.7.4.84040.docx
-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x
- 八年级下册-【知识速记】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核心知识背记(湘教版).docx VIP
- 七年级上册(考点梳理课件)-【知识速记】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核心知识背记(湘教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