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北武安独有的地方剧种.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武安独有的地方剧种

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河北邯郸武安市独有的地方剧种:武安平调落子 河北邯郸县代召实验小学 郝岩   一、简要描述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二、武安平调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三花脸、杂花脸等行当,合称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风格淳正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平调有传统剧目两百多个,影响较大的有《三进帐》、《姚刚征南》、《董家岭》、《天河配》、《三上轿》、《桃花庵》、《朱彦荣吊孝》、《铡赵王》、《司马懿观山》、《敬德背鞭》、《扫洪州》、《奇男传》、《反冀州》、《审马荣》、《访姬昌》等。   抗日战争期间,平调艺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做过一些革新工作,演过一些《血泪仇》等新戏。解放后省文化厅曾作为全省重点剧种加以扶植,并派省内多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协助改革,改编加工了平调《两狼山》、《铡赵王》、《盘坡》等剧目。武安、邯郸两专业团均曾排演过这些戏,且保留演出至今。   三、武安落子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民国二十六年续《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上党,形成了上党落子。   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子。   抗日战争时期,武安、涉县一带为八路军根据地。许多落子演员参军参战,当地平调落子班社也多属民主政权领导,常随军演出。排演了《范小丑参军》、《派款》、《巫婶坦白》等新戏,有的落子演员,如王景元、王春等,在为部队演出时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还有一些落子艺人随军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鱬鱬》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1958年邯郸地区戏校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武安落子唱腔板式变化体,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早期伴奏乐器只有锣踏鼓,后陆续增添镲、钹、笛子、板胡、二胡、笙等。武安落子曲调优美,宽厚洪亮,乡土气息浓厚。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武安落子脚色齐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严格,有些行当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武安落子有传统剧目一百四十余出,代表性剧目有《借笛笛》、《吕蒙正赶斋》、《老少换妻》、《小过年》、《借当》、《蓝桥会》、《何文秀》、《王小赶脚》、《闹驴》、《跪花厅》、《闹书房》、《机房训子》、《大上吊》、《顶灯》、《安安送米》等。 四、历史沿革 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民国二十六年续《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上党,形成了上党落子。 清同治三年(1864)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