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日知录三则
日知录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评价“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 日 知 录 ——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日知录》的思想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 《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学者的深邃反思,在中国文化史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不屈前行、期挽颓风、昭于天地的范本。 无稽(jī)之言 剿(chao)袭 奸佞(nìng) 庶(shù)民 命途多舛(chuǎn) 菑(zī)畲(shē) 装潢(huáng) 潦(lǎo)水 襟裾(jū) 摭(zhí)谈 重点突破 《文须有益于天下》是怎样展开议论的? 提示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然后作者用“若夫”一词,使论述角度陡转,又一连提出“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四种于天下无益的文章,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由此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分析内容 (1)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 (2)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自成一家言” “以一生精力成之”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后世之所不可无”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四)总结: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何为“经世致用”? 提倡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