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圩镇总体规划-合肥政府信息公开网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适应大圩镇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大圩镇城乡建设与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的关系,促进合肥市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和建设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所根植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加以传承和发扬,充分体现城市设计的思想,在满足城镇物质功能要素的同时,注重新市镇特色的塑造。
5、“法制性”原则
加强规划的法制性建设,提高规划的法制性、灵活性和操作性,适应市场经济对城乡规划的要求。
第6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2013年
远期:2013年–2030年
远景:与滨湖新区融为一体
第7条 城镇规划区:本次规划区涵盖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大圩新市镇全区域,北至繁华大道,西接重庆路,南至巢湖滨水区,东至南淝河。规划区总面积45.91平方公里。
第二章 新市镇发展目标
第8条 新市镇发展的总目标是:通过大圩新市镇的建设,构筑滨湖新区生态板块及滨湖新区生态城,形成滨湖新区核心区――滨湖生态城“双星闪耀”的格局。
第9 条 准则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型城乡空间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丰富完整的历史文化及都市型生态观光环境。
·便捷的交通体系和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舒适安定的社会生活空间。
·优美独特的新市镇景观风貌。
第10条 指标
·新市镇总人口 7万人
·中心镇总人口 6.7万人
·城镇化水平 100%
·人均建设用地 100m2/人
·人均居住使用面积 20m2/人
·人均公共绿地 15 m2/人
·新市镇绿地率 60%
·人均道路面积 15m2/人
·人均生活用水量 200升/人·日
·人均生活用电量 1000千瓦时/年
·供水普及率 100%
·燃气普及率 100%
·电话普及率 40部/百人
·大气环境质量 城镇达到二级标准
旅游观光区达到一级标准
·污水处理率 95%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环境噪声平均值 50分贝
第三章 新市镇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第11条 新市镇镇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3年,新市镇总人口为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90%;
远期2030年,新市镇镇域总人口为7万人,其中中心镇人口6.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00%。
第12条 中心镇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3年,中心镇区人口规模3.6万人;
远期2030年,中心镇区人口规模6.7万人。
第13条 中心镇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3年,中心镇区建设用地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远期2030年,中心镇区建设用地6.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第四章 新市镇城镇体系规划
第14条 大圩新市镇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应充分发扬独特的生态环境,方便的对外交通,丰富的资源,适宜的自然条件,有利的资源整合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之长,避产业结构、防洪问题之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15条 大圩新市镇区域功能定位
大圩新市镇可建成合肥滨湖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新城,成为合肥滨湖新区及合肥市的“生态核”。
大圩新市镇可建成长三角及环巢湖旅游的集主题公园、湿地观光、滨水旅游、都市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重要旅游节点。
第16条 大圩新市镇经济发展战略须紧紧围绕生态旅游这个中心,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着力实施城镇化、旅游兴镇战略,以抓好载体建设为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及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服务经济,继续发展特色都市型观光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压低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规划期内须保持在10%以下,相应提高第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努力培育企业集群,促使各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市场效益的特色新市镇。
以旅游业为龙头,放开搞活第三产业。第一应保护好旅游资源,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第二应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与建设。第三应积极配合滨湖新区开发,在主题公园、生态湿地公园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搞好假日生态旅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