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官员低俸的原因
明代官员低俸的原因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强盛走向衰落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发生着变化,明代官员的俸禄却也经历着从明初相对较低到明中期极低的渐进演变过程,成为明代官僚体制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财政并不紧缺的明代,官员的俸禄为何不断缩减?这不单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有关,也与明朝国家财政收支趋于危机的实际紧密相连。
一、朱元璋“从俭治国”的思想。
布衣出生的朱元璋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痛苦, 也目睹过元末官员的淫奢,在总结元亡之教训时得出“骄淫奢侈,饫梁肉于犬豕,致怨于神人,逸豫未终,败亡随之。”的结论。因此,“廉俭”成为他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官员其要求“勤俭以治身 ”, 对国家财政要求“宜量入为出, 裁省妄费, 宁使有余勿令不足 ”,并采用重典惩贪作为治国之策, 告诫群臣: “朕向在民间,尝见县官奸而弄法,蠹政害民,非所不至。遂使君听不宣,政事日坏;加以凶荒,,弱者不能聊生,强者去而为盗。”朱元璋由于害怕他的官员习于奢侈而影响其王朝的稳定, 故而要求他的官员保持相对廉洁的生活,朱他的这种廉俭思想自然影响到官员的俸禄问题。
二、俸禄折支制度的特点。
明代官员俸禄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共分为十八等,实行年俸、月俸双轨制,最初确定最于洪武四年,,明太祖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的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省、部、府、县、卫、所、台宪诸司官验数月支。”作为俸禄制度的补充,明初沿用历代做法,“听武臣垦荒为业,文吏悉授职田”。洪武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禄钞之制,“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之数。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卫官七百六十人,凡田四千六百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岁人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因而洪武十三年以后明朝官员生活进入了较为充裕的一个时期。洪武二十五年,重新规定了官员的品级,但各级官员的薪俸数量并没有变化。因此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年确定的薪俸基准成为有明代的定制。然而,在薪俸发放过程中,表面看其数量俱遵祖制,实际采取俸禄折支制度,如:米折钞、折支胡椒与苏木、折支绢布与衣服、米折银等等,仅就米折钞而言,不设钞本、不限额度的发行“大明宝钞”已经使钞票贬值严重,在其他实物折色时完全按照朝廷的需要任意规定其比例,因此折支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变相降俸,冲击着明代正常的俸禄体系。如此一来,明代官员的薪俸制便显得繁琐复杂,官员的实际俸禄水平不断下降。
三、职田制度的废除。
古代职田制度是官员俸禄制度的重要补充,明代职田的消亡, 加大了明代官员收入的不稳定性,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低俸的程度。自秦汉实行土地私有制以来,历代均承袭授百官田为职田的制度,以此作为官员俸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初仍有职田制,史载:“勋戚皆赐官田以代常禄。”国洪武十年,“赐百官公田,以其租人充禄。指挥没于阵者,皆赐公田”。《明太祖实录》亦载:“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人充俸之数。公、侯、省、 府、台、部、都司内外卫官七百六十人,凡田四千六百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岁人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但随后“令还田给禄米”。职田的取消,大大降低了官员的实际俸禄水平,尤其是地方官的俸禄。顾炎武分析:“前代官吏,皆有职田,故其禄重。禄重则吏多勉而为廉……是国初此制未废,不知何年收职田以归之上,而但折俸钞,其数复视前代为轻,始无以则吏之廉矣。”职田制度对于增禄,稳定地方低级官僚队伍有着重要意义;职田制度的废除加大了明代官员收人的不稳定性,也大大增加了明政府整顿吏治的难度。
四、明中后期财政困难。
在推翻残暴元朝政权后,明代皇帝朱元璋及其大臣们制定了农业国家最合适的制度:重农抑商。对帝国来说,这是个必然的选择。明太祖显然希望创建一个政府稳定、老百姓安分守己的帝国。于是明帝国满足于自给自足,无需进步和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因着制定国策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看到原则下的国家财政制度,及其内敛的特性。明代初期的税率很低,以田赋收入为主的中央政府只征收不到田地1/10的收入。在明代,中央政府的开支主要是军事、官俸与公共建设。因为明代有其独有的军屯制度,明太祖颇为自豪的宣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虽然军屯的实际效果很值得怀疑,但不可否认在明初时期解决了部分军事开支。行政方面,中央政府采取的是乡村自治的管理,明初官员的数量很少。至于公共建设,除了修筑明长城、修宫殿、维护大运河外,明政府并没有进行太大规模的公共建设,这方面所需资金很少。但明帝国并未意识到低税和低效管理的弊端。也许有所意识也缺乏改革的动力,毕竟在缺乏强有力竞争的环境下,国家就会舍弃积极而走向保守。
并且明代财政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户部控制的并不是国库的全部。户部从来没有如今天的中央财政部门那样统一规划过所有的帝国资源,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