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已经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生产,已经显示出农耕文明。 同时还有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 。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难以产生的原因 早熟的表现: 1、土地买卖频繁。 “千年田,八百主” “一田二主”、“一田三主” 2、农民较早就有相对的离土自由。 3、地租形态多样化。 劳役、实物、货币等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不成熟的表现: 1、以上“早熟”中所说的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的离土自由、货币地租)等。对西欧封建庄园经济来说,这些因素出现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庄园制度。而中国的早熟,使其不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有益的补充。 2、中国早熟的经济因素与社会、政治不相配,造成经济的失调。 3、早熟的经济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夜郎自大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成了周而复始的规律。这种王朝更替的周期又是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的。 明清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工商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在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清兵入关后明清官兵之争,使明代后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大幅衰退,这是战乱给经济带来的摧毁。另外,人口增长过快也扼制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难产的状态中。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平均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裒富益贫 1、官僚体系对社会经济的箝制作用 2、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重农轻商”、“崇本抑末”、“小国寡民” 3、政治布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概括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二、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1、起源 古代典籍中远古的“有道帝君”,多为创始农业、辛勤耕耘的君子,如禹、后稷、公刘、神农。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 “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肖,自此始” (《史记·周本纪》 )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诗经·豳风·七月》 ) 古代历史中的反映: 1)(齐)管仲“相地而衰征” 2)(魏)李悝“尽地力之教” 3)商鞅“耕战” 4)秦“重农固本” 2、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 唐以后,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苏杭/湖广熟, 天下足。 东南财税 西北甲兵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中原地区则以农耕经济为主。 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对垒: 东北、西北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掠夺,“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而中原华夏民族总体上处于守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汉唐开辟通西域“丝绸之路” 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 满族统治中原以后形成的男人梳辫子、女人穿的旗袍等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其结果不但进一步充实了农耕文明的内在涵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华夏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和多元交汇。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如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1)纵向:保留了历史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村社经济——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 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 贵族分封制度,至明代亦存。 (2)横向:农耕经济不仅以农业生产为界 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