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社会学城社区滕尼斯与.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社会学城社区滕尼斯与

城市社会学第七讲 城市社区 * * 滕尼斯与“社区失落”争论 1887年滕尼斯的名著《社区与社会》(也译为共同体与社会)对城市化时代人际关系的转变给出“社区失落”的判断。 滕尼斯的基本观点: 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两种联系方式 礼俗社会 以家庭、宗族为基本交往单元,强调血缘、情感、道德等连接要素 法理社会 强调个人之间的理性、效率和契约约束,人际关系较为淡漠 续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以礼俗社会为主的社区逐步衰落,以法理社会为主的社会占据主导。 滕尼斯认为:社区消失在城市里,城市日益冷漠 具体表现为: 人与人之间以金钱和效率为主要的连接方式 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邻里之间缺乏凝聚力 争论的焦点:社区并未在城市消失 甘斯以波士顿西部边缘区的研究提出:具有内聚力的社区在一系列都市村庄里仍然存在,即“社区保留”(community saved) 甘斯的著作《都市村民》(The urban villagers)强调了城市生活里仍然具有某些类似于乡村社区的生活特征,但这种特征也是比较脆弱的,比如贫民窟清除运动之类的管理手段会使这种特征消失。 为此,甘斯希望以这样的研究劝说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多样化和更有感情色彩的政策,保留社区特征。 费雷的案例:波士顿意大利人居住区 该社区十分破败,和贫民窟差不多,但很多意大利移民特别是老年移民仍然乐意在此居住,使这里成为波士顿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而且这些人并不是都没有经济能力住到条件更好的地方。 研究发现,意大利人选择居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区浓厚的意大利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是吸引意大利移民的主要原因。 杨与威尔默特的案例(1953年):伦敦的贝斯乃格林区——一个工人社区 研究发现该社区的内部连接程度是内城区最高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展示出很强的社区感,这种情感基于浓厚的宗亲地方网络,被雇佣、商业、休闲活动加强。 研究基于对1000人组成的样本进行的访谈,成果《伦敦东部的家庭与宗亲》,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战后频繁的住宅改建对传统内城工人社区的影响。 尽管经历了很多经济结构与工作方式上的变化,工人社区仍然能保持很强的阶级纽带,在不同社区,人们都明显意识到自己的阶级特征 乔纳森的案例:纽约挪威人社区 1850—1947年间,纽约的挪威人社区从曼哈顿东南移到布鲁克林的利奇湾,迁移距离不超过十公里,迁移的原因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而是文化传统——挪威人的捕鱼、航海、伐木等传统职业的影响,迁移是使自己的传统与新环境相适应。 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都市的生与死》批判了以大尺度扩张为导向的规划和设计破坏了城市的社区感,她相信更紧密的居住能提供社会多样性 雅各布斯认为社区生活的关键在于人口紧密与多样性,为此提出良好城市社区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小型街区、混合使用、新老建筑的混合、一英亩至少100户的居住密度。 续 具有传统特征的社区在城市存在的条件:人口相对稳定、职业范围相对较小 稳定性 有力的垂直宗亲关系和水平友谊关系 接近的职业范围 共同的经济和工作经历促进情感的共鸣,利于培育社区精神 在这些社区里,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的、富于认同感的社会网络的存在,说明社会自组织能力无处不在。 都市社区面临的压力 经济上的不安全导致经济纽带解体 日常活动空间有限使个人隐私被侵蚀,导致日常生活压力和矛盾 即使在相同经济背景的人群之间,种族和文化差异仍然会带来价值冲突 但以上发现的都市社区类型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续 当群体由于人口老化、死亡而出现家庭更替的时候,原有的社会关系会发生断裂 当社区中出现不受欢迎的元素时,也会导致社区混乱。例如:问题家庭的出现、流浪汉 的进入、青少年犯罪的增多 郊区化与城郊社区 郊区化是城市扩张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大都市的居民选择到郊外而不是在内城居住与工作的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国家。 美国是第一个大多数城市人口生活在郊区的国家,20世纪50到60年代是美国郊区化的高峰时期,最初是白人家庭迁往郊区,成为郊区人口的主流,不过从21世纪开始,少数族群也开始大量流入郊区,2000年时郊区人口的27%是少数族群,比1990年提高8个百分点。 英国在20世纪70到80年代也出现大量人口外迁至郊区的现象,大伦敦区的人口减少了50万人,很多工业城市外围的小城镇却发展迅速,形成“郊区潮” 郊区化的原因: 中心城区的污染和交通拥挤 郊区较低的住房价格 大量公司迁往郊区带来不断增长的就业机会 交通基础设施的进步(铁路、高速公路的发展) 中心城区犯罪率上升 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 郊区化的主力人群是中产阶级,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住房、教育和生活设施。此类人群的迁走也带来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内城区的衰败。 早期的社区研究认为郊区社区是都市村庄社区的对立面,郊区居民彼此之间联系松散,注重自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