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0.4 无交叉线岔“三区”的确定 10 无交叉线岔的布置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0.4 无交叉线岔“三区”的确定 10 无交叉线岔的布置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0.4 “三区”的确定 10 无交叉线岔的布置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正线进渡线的始触区 10.4 “三区”的确定 10 无交叉线岔的布置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侧线进正线的始触区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锚段关节式线岔主要应用于两条正线间的渡线道岔,其典型布置如下图所示。图中,渡线电分段采用了四跨绝缘锚段关节形式,避免了采用分段绝缘器产生的硬点影响。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图中1关节和5关节为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2 关节和4关节为五跨非绝缘锚段关节(相邻2支悬挂各形成一个锚段关节)。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图中的导向支接触悬挂相对于另一正线而言又为侧线支接触悬挂,侧线支接触悬挂相对于另一正线而言又为导向支接触悬挂,从B柱到c柱的区域为正线和侧线之间的转换区域(五跨关节的中心跨)。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图中的布置形式基于侧线(或渡线)有电分段要求,如果侧线无电分段要求,导向支接触悬挂可在经过c柱并在D柱过渡后下锚。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当列车在正线上运行时,受电弓不与侧线支接触线接触,但在1 关节和2 关节处与导向支接触线存在转换过渡关系;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当列车由正线驶入侧线时,受电弓首先在1 关节处由正线接触线过渡到导向支接触线,然后在2 关节处(B柱到c柱之间)由导向支接触线过渡到侧线支接触线,经过c柱以后完全驶离道岔进入侧线运行;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当列车由侧线驶入正线时,受电弓首先在2 关节处(C柱到B柱之间)由侧线支接触线过渡到导向支接触线,经过A柱以后在1 关节处再由导向支接触线过渡到正线接触线,进而完全转入正线运行。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 11 锚段关节式无交叉线岔的布置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7、交叉线岔的布置 7.5 道岔区接触网的立面布置 支持定位点I处接触线的抬升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7、交岔线岔的布置 7.5 道岔区接触网的立面布置原则 在定位悬挂点I处,正线接触线按正常接触线高度设计(250km/h以上抬高10mm),侧线接触线抬高约150mm,使该点处侧线接触线位于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以外。 在交叉点,正线接触线相对于正常高度抬高10mm,侧线接触线相对于正线接触线抬高20mm(相对于正常值抬高了30mm);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7、交岔线岔的布置 7.5 道岔区接触网的立面布置原则 在定位悬挂点II处,正线接触线按正常高度设计,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30mm,与交叉点处高度一致。 侧线在定位I点与交叉点之间按抛物线抬高,在线间距500~600 mm范围内设交叉吊弦一组,使始触区附近2支接触线能够同步抬升。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8、关于交叉线岔的标准定位问题 图中,O为两接触线交叉点; Ls为交叉点两线路中心线间距; Lo为定位点两接触线的间距; L为支柱定位处两线中心线的间距。 由此可以的出:定位柱的位置是一个可变的,主要取决于拉出值和两线在定位点的间距。 如 拉出值取375mm,两接触线间距为150mm,则定位柱位于线间距600mm处,即所谓标准定位。若加大接触线间距为300mm,则定位柱位于线间距400mm处。 8.1 定位柱位置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8、交叉线岔标准定位问题 8.2 单开道岔标准定位的描述   定位支柱位于道岔导曲线外侧两线间中心距600 mm处,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轨距630~760 mm的横向中间位置处,即两线路中心间距为810~680 mm的横向中间位置处。   两接触线相交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轨距为630~760 mm的横向中间位置处,施工偏差为±50 mm; 5.7 接触网线岔布置及理论分析 8、交叉线岔标准定位问题 8.3 单开道岔标准定位的不足   支柱纵向位置缺乏变通余地   实际上纵向位置稍做调整也可以满足交点的要求。规定道岔定位柱的位置正是为了定位两支接触线的交点,使受电弓安全可靠地通过道岔,如果通过其他方法调整道岔定位柱的位置也能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也是可行的。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