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时作业附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赋课时作业附答案

课时作业 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中的“盖”,句首副词,表推测。 答案:D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与“乌鹊南飞”中“南”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顺流而东也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南”,向南;C项,“西”,向西,“东”,向东。A项,名词作动词,变得发白。B项,名词作动词,向东进。D项,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答案:C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寄蜉蝣于天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解析:于:介词,在。A.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指清风。 答案:B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C 6.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解析:“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不对。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 答案:A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⑤ B.②⑦⑧//④ C.①③④⑥//⑤ D.②④⑥//⑤ 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答案:C 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都表被动。 答案:B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