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
摘要:崖脚遗址位于忠县老县城东北3千米的忠州镇郑公村。遗址坐落在 井溪入
长江河口东北岸的沿江台地上,面积约32 000平方米,海拔135— 170米。崖脚遗址初发
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 1994年2 月,为配合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
的保护,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在该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9平方米。遗址从上到下的
2
文化堆积依次为唐宋、西汉、战国和商周时期。此次发掘共发现战国时期墓葬 座、西
1 1
汉时期墓葬 座、灰坑 个、唐宋时期灰沟1条。
关键词:崖脚遗址 商周唐宋 重庆忠县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北部,长江左岸,据《太平寰宇记》:忠州“以地边巴徼,意
怀忠信为名”[1 ]。忠县历史悠久,先秦时为巴国地,秦代属巴郡,西汉时设临江县,
唐贞观八年改称忠州,1913年改为忠县,沿用至今。
崖脚遗址位于重庆忠县老县城东北3千
米的忠州镇郑公村。遗址坐落在 井溪入长
江河口东北岸的三角台地上,面积约32 000
平方米,海拔135—170米。遗址原生地貌为
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后平整为梯田,对
遗址造成一定破坏。崖脚遗址西靠忠县中
学东墙,东北方向为周家院子遗址,西南
为 井沟口,河对岸为哨棚嘴、瓦渣地遗址
(图一)。
崖脚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
[2 ]
纪60年代初 。1993年12月,北京大学考
古学系承接了忠县(时属四川省)淹没区地
下文物的保护发掘论证工作。遂将正在巫山
县进行考古调查的一名研究生改派至忠县参
加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哨棚嘴遗址的
试掘。后来,曾在崖脚遗址南侧下方的坡地
图一 崖脚遗址位置示意图
[3 ]
布一探沟试掘,但堆积很不理想 。1994 (根据《忠县瓦渣地遗址发掘简报》图一改制)
· 326 ·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辑)
年2月至5月,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进驻忠县进行发掘。在崖脚遗址南侧一狭窄台地上
布方2个(5米×5米)[4 ]。其中,在T1及扩方范围发现战国和西汉墓葬各1座,西汉灰
坑1个,唐宋灰沟1个(图二)。另在发掘区域东北方的田间小道发现战国时期的土坑
墓1座。总计发掘面积为109平方米。以下为此次发掘的经过及收获。
图二 T1 四壁剖面图
一、文化堆积及层位关系
(一)地层堆积
根据崖脚遗址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差异,可将其堆积分为6层。除去表面耕土层
外,其文化层堆积的厚度为245—315厘米。以下以T1为例,将各文化层层及堆积物介
绍如下。
第1层:耕土。灰黑色黏土,土质较疏松,厚15—40厘米。内夹杂有现代砖瓦和少
量的泥质灰陶片、尖底器残片、青花瓷片等。
第2层:灰黑色黏土。土质较疏松。主要分布在探方的东南部,自西北向东南
倾斜,厚15—167厘米。包含物有泥质灰陶罐、炮弹形尖底杯、红陶、灰陶羊角状
尖底杯、黑皮红胎陶豆、灰陶豆、器盖等残片。在该层以下发现灰坑1个(编号
94ZGYH1 )、土坑墓2座(编号94ZGYM1、94ZGYM3 )(以下简称H1 、M1 、M3 )。
第3层:赭红色块状黏土,土质紧密纯净,厚65—120厘米,不含任何遗物。
第4层:浅褐色沙土,土质疏松纯净,厚35—95厘米,未发现任何遗迹和遗物。
第5层:灰黄色沙土,厚40—105厘米,未发现任何遗迹和遗物。
第6层:黄色黏土,土质硬密,分布在探方的东部,厚10—25厘米。该层包含陶片
较多,器类有缸、釜、大小尖底杯、器盖、绳纹尖圜底罐等器物残片。陶色以灰色为
主,另有少量的泥质、夹砂红陶、褐陶。
第6层以下为纯净的黄土,土质紧密坚硬,无任何包含物,系生土(图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