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掖後进为宗旨嘉义县文化观光局.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扶掖後进为宗旨嘉义县文化观光局.PDF

《第三篇-作家文學》 以振興風雅,扶掖後進為宗旨,組織蘭社。蘭社同人共期設固定集會 處所,同時奉祀文昌帝君,乃於道光二年(1822)新南港街之東門 外,鳩資興建文昌祠,崇祀文昌帝君。文昌祠逕名「登雲閣」,取王 得祿將軍高官顯赫,願後生子弟皆能如彼「登步青雲」之意。嗣後經 仕紳謝宗揚之勸募,地方人士各有捐輸,太子少保子爵軍門王得祿捐 銀800、嘉義知縣龐周捐銀80元等,道光十五年(1835)年完成興建, 嘉義港中近莊各士子,每於此會文講學。祠祝林駿駒描繪書院為三進 之建築,頭門三間,中庭文昌祠,後三間,中間講堂,左右為院長、 職員宿舍,兩翼廂房係學生齋房,末代學生洪大川回憶當時授課內容 以四書五經為主,重視綱常與禮儀的養成。設若祭祀費用有餘,則召 學生課試,分等第給獎。笨新南港當時學人雲集,絃歌不絕,文風鼎 盛,人才輩出,文風由茲大盛。   乙未割臺後,明治三十年(1897)將之改為保良局。後因院舍失 修,不幸經明治三十七年(1904)及明治三十九年(1906)先後兩次 大地震中倒毀,地方人士由廢墟中尋出諸賢神像牌位,改祀於奉天宮 媽祖廟,登雲書院就此結束。   戰後,地方父老懷文昌舊蹟,倡議復建,乃勘定書院舊址,於民 國四十七年(1958)集資興建教室四間,成立新港國校文昌分都,其 後逐漸擴充規模,五十二年(1963)奉准獨立為文昌國民小學,同年 十二月興建文昌閣樓一座, 並舉行盛大儀式恭迎文昌諸 聖入祀,登雲書院舊蹟恢復 昔日弦歌與崇聖的盛況。   目前,文昌國小還保有 復校時出土的「登雲書院」 捐資興學名錄石牌,「文昌 祠」內也有一座供奉孔子 牌位的木製大香爐,雖經 一百六十多年歲月的自然風 圖3-1-2 新建登雲書院 捐緣金石碑 163 《文學志》 化,正面「登雲閣」和「道光二年置」的凸字雕刻仍然清晰可辨。 2、社學   社學為古代地方學校,《鶴林玉露》乙編卷一引宋林勛《本政 書》:「一頃之居,其地百畝,十有六夫之宅,為地八十畝。餘二十 畝,以為社學場圃,一井之人共之,使之朝夕群居,以教其子弟。」 臺灣之興設社學,始於康熙年間,目的在於教化鄉民。最初多在城 市,以致居住鄉村路途遙遠的民眾未能就學,雍正元年(1723)禮部 議准於大鄉巨堡,各置社學。其種類大致有漢人與土著之別。 (1) 漢人社學   諸羅縣社學始於諸羅知縣劉作楫之興設。舉縣內紅毛井邊、新化 里、善化里關帝廟後、開化里觀音宮、安定里姑媽廟、打貓後庄、斗 六門庄、半線庄營盤邊等八所,乃其遺址。打貓後庄即今之嘉義民雄 鄉。 (2) 土蕃社學   土蕃社學是專為平埔族原住民設立之社學,始於康熙廿五年 (1686),此年諸羅知縣樊維屏在其縣轄內之新港社、目加溜灣社、 蕭壠社、麻豆社等四處,各設置社學一所,以教番童。康熙五十四年 知縣周鐘瑄在諸羅社、打貓社、哆囉國社、大武壠社等各增設一所。 首任臺灣府學林謙光所撰《臺灣紀略》所載:「今道府設立社學,教 學番童,彬彬有文學之風」。   當時土著教育之普見成效,可由乾隆六年巡臺御史張湄之詩得到 佐證,張湄詩道:     鵝筒慣寫紅夷字,鴃舌能通先聖書。    何物兒童真拔俗,琅琅音韻誦關睢。   至於對生番之教化,則遲至光緒元年(1875)政府確立「開山撫 番」方針後,始趨積極。即以「設番學、易冠服、變風俗」為撫番要 綱。嗣後復頒發「訓番俚言」於各廳縣,充為番學教材,企圖以此俚 164 言諄諄細說應改番俗慣習,以向漢化。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